索引號 : 011337637/2022-14184 文 號 : 無
主題分類: 農業、畜牧業、漁業 發文單位: 咸寧市農業農村局
名 稱: 咸寧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十四五”規劃 發布日期: 2022年05月14日
有效性: 有效 發文日期:
目??錄
前??言 1
第一章 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2
第一節 “十三五”時期發展成效 2
第二節 “十四五”時期發展形勢 6
第三節 “十四五”總體要求 11
第二章 構建全產業鏈,打造特色農業增長極 16
第一節 確立咸寧農業主導產業 16
第二節 優化農業產業空間布局 33
第三節 推進農業優勢產業規模化 41
第四節 推進農業標準化 47
第五節 推進農業品牌化 50
第六節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化 51
第三章 夯實生產基礎,構建供給與保障體系 54
第一節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 55
第二節 保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 56
第三節 提升農業災害防范能力 59
第四章 強化科技支撐,打造智慧農業示范區 60
第一節 加快現代種業發展 60
第二節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62
第三節 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64
第四節 提升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 66
第五章 推進綠色發展,打造循環農業先行區 68
第一節 加強長江水生態保護 68
第二節 強化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 70
第三節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72
第四節 推進“1+6”綠色農業開發區建設 73
第六章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打造美麗鄉村 74
第一節 科學推進村莊規劃建設 74
第二節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75
第三節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78
第四節 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80
第五節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82
第七章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打造活力鄉村 84
第一節 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84
第二節 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86
第三節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87
第四節 統籌推進其他改革 88
第八章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打造富裕鄉村 88
第一節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88
第二節 建立有效銜接機制 90
第三節 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 92
第四節 提升農民增收致富能力 93
第九章 提高鄉村善治水平,打造文明鄉村 96
第一節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96
第二節 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97
第三節 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98
第四節 傳承提升鄉村文化 98
第十章 保障措施 99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99
第二節 強化法治保障 99
第三節 強化資金投入 100
第四節 加強人才保障 101
第五節 做好用地保障 101
第六節 加強監督考核 102
前??言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全面邁進的關鍵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時期,是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奮力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關鍵五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科學回答好“重中之重有多‘重’、優先發展如何‘先’、全面推進怎么‘進’、新型關系新在‘哪’”這四個命題,奮力推進咸寧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省委十一屆八次、九次、十次全會精神和市委五屆九次、十次、十一次全會及六屆一次全會精神,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壓艙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增長極、轉型發展示范區和自然生態公園城市,依據《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銜接國務院《“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湖北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和《咸寧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9-2022年)》,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
第一章 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第一節 “十三五”時期發展成效
“十三五”時期,面對外部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沖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馳而不息開展重農強農事業,穩住了農業“基本盤”,守牢了農村“戰略后院”,確保了生產穩定、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實現了鄉村振興良好開局。
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糧食產量116.85萬噸,連續10年在20億斤以上。油菜籽產量14.57萬噸,蔬菜及食用菌產量245.43萬噸,生豬出欄141.91萬頭,“米袋子”“油瓶子”“菜籃子”保障充足。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達388.61億元,比2015年增長29.05%。農林牧漁增加值231.29億元,比2015年增長34.1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59元,比2015年增長37.01%,提前三年完成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任務。
優勢特色產業成果顯著。建成標準化特色產業基地400萬畝,成功創建3個國家級和2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家企業成功申報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茶園面積達49.8萬畝,赤壁市、咸安區入選“中國茶業百強縣”,“一帶一路”赤壁青磚茶產業發展大會品牌全面打響。油茶林79.92萬畝,年產鮮果8萬噸,面積、產量均居全省第一。咸寧市楠竹生產綜合標準化示范區提升工程連續入選第八、第九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全省僅我市獲此殊榮。
融合發展基礎逐步夯實。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4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55家。創建6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2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3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嘉魚縣潘家灣鎮入圍全國鄉村特色產業10億元鎮。創建“一村一品”專業村134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達到15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85:1,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打造30條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培育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7個,農業休閑旅游綜合營業收入突破22億元。獲批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桂鄉農匠365”農技服務模式登上農業農村部網站向全國推介。
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提升。成功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1+6”綠色農業開發區建設穩步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超過省定目標,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達到100%,綠色防控覆蓋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等12個指標在中部城市中領先。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被評為全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突出單位,長江禁捕退捕工作得到國務院有關領導高度肯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常年穩定在98%以上,咸安區、嘉魚縣、通山縣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全市有效使用“兩品一標”農產品達132個。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脫貧如期完成,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累計出列貧困村192個、減貧38.3萬人,2020年脫貧普查成績位列全省第一。率先在全省設立減貧防貧服務中心,“三雙”扶貧經驗被《人民日報(內參)》刊發,發展產業解決貧困村集體經濟和困難群眾增收經驗成為全省標桿,“支部主題黨日”“村灣夜話”等做法叫響全國。
農村人居環境有效改善。高質量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出臺實施《咸寧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條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現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進,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四水共治”試點,獲批全國黑臭水體整治示范城市。“廁所革命”步伐加快,建改農村戶廁18.9萬戶、公廁725座。首創性開展農村公廁文化“三通三有”試點示范,“五線五治”經驗登上學習強國平臺,受到新華社、湖北電視臺專題報道。通城縣榮獲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82個、環境整治村331個。咸安區汀泗橋鎮古塘村、崇陽縣銅鐘鄉大嶺村和白霓鎮浪口村成為湖北省美麗鄉村典型示范村,崇陽縣金塘鎮畈上村榮獲湖北省“十大美麗鄉村”稱號。
農村民生福祉不斷增進。建成“四好農村路”3000公里,崇陽縣獲評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崇陽縣、咸安區獲評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咸安區汀泗橋鎮等7個鄉鎮獲評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鄉鎮。義務教育“大班額”問題基本解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標準化村級衛生室全覆蓋,縣域醫共體建設全面推開。“三館一站”及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民健身工程實現全覆蓋。通城縣、通山縣成為省級返鄉創業示范縣。
農村改革動能持續釋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推進國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破零”。市以下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供銷社合作發展基金改革、通城縣殯葬改革、農村“三資”清理、農村物流三級配送體系建設等咸寧經驗被推向全國,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被寫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獲評第二屆湖北改革獎。國有林場改革圓滿完成,河湖庫長制全覆蓋,“惠農貸”“畜牧貸”等金融產品廣泛應用。咸安區大幕鄉雙垅村、嘉魚縣簰洲灣鎮和通山縣南林橋鎮石門村集體經濟發展經驗入選《湖北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典型案例選編》。
鄉村治理能力穩步提升。紅白理事會(鄉賢理事會)覆蓋率達100%,通山縣“農村宗祠(祖祠)改建文化禮堂”工程“十個一”標準在全省推介。打造農村社區省級示范點113個,9個村入選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赤壁市柳山湖鎮臘里山村成為“全國文明村”,赤壁市赤壁鎮東柳村、通城縣北港鎮橫沖村、崇陽縣天城鎮茅井村、通山縣大畈鎮板橋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第二節 “十四五”時期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歷史節點,我市農業農村發展既有難得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
一、發展優勢
“十三五”時期,我市特色產業、綠色發展、生態建設等多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為“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四鄉六業”到“一地一品”,農業特色彰顯。在傳統楠竹、苧麻、桂花、茶葉四大產業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苗木、蔬菜、雷竹、生豬、特色水果等產業,逐步形成了咸安桂花、嘉魚蔬菜、赤壁青磚茶、通城油茶、崇陽雷竹、通山水果等支柱產業,實現了從90年代后期的“四鄉六業”到如今“一地一品”的華麗轉身。農業主體功能區劃分和優勢農產品布局同步推進,茶葉、油茶、竹三大百億元級重點產業和中藥材種植加工等新興產業優勢逐漸顯現,以青磚茶、蔬菜、楠竹、油茶、水產等為代表的特色經濟占比達90%以上,咸寧農業走上“小而特”“特而精”“精而強”的特色化發展、差異化發展之路,“一縣一特”“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正煥發勃勃生機。
從擴大供給到數量質量并重發展,綠色導向鮮明。在保障供給安全基礎上,通過不斷優化布局,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綠色生態已經成為咸寧農業的亮麗名片。2017年,我市成功創建湖北省唯一整市推進的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實現了以市區為主體,以北部沿江綠色基地和南部幕阜山區循環利用項目為兩翼展開,輻射全域的綠色發展格局。2020年,科技部批復同意建設咸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生態、智慧、安全、高值農業轉變,為咸寧農業發展凸顯綠色本底、加快三產融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幕阜山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出重要支撐。
從創建森林城市到打造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生態優勢凸顯。積極開展“綠滿鄂南”“精準滅荒”“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生態資源總量不斷提高,實現咸寧綠色全覆蓋。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戰役,加大對長江咸寧段和幕阜山片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成為全省唯一入選全國“20個空氣質量相對較好城市”的地級市。立足“桂花之鄉”優勢,以桂花為主樹種開展全域美化綠化,著力打造“中國桂花城”,先后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最適宜人居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一系列殊榮,自然生態已成為咸寧發展依托和城市名片。
二、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新發展格局的加快構建將使咸寧農業生態價值進一步顯現,武漢城市圈加快建設將使咸寧“武漢后花園”地位進一步鞏固,全省全力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的戰略部署將使咸寧特色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被注入強勁發展動力。
新發展格局加速咸寧農業生態價值轉化。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未來將使內需潛力不斷釋放,隨著農產品消費需求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特色化趨向,高質量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高附加值作物前景廣闊。城鄉居民對農產品和農業生態、社會、文化、休閑等多功能性要求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發展提升空間被打開。咸寧市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坐擁“一江(長江)一山(幕阜山)”,是武漢城市圈、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多功能和生態價值轉化潛力巨大。咸寧若能發揮生態綠色優勢,以提升農產品供給對國內需求適配性為基礎,進一步創造條件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將開辟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區域發展戰略明確咸寧農業發展路線圖。“十四五”時期,湖北省將全面推進“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推進”區域發展布局,武漢城市圈建設將加速推動武咸同城化,咸寧作為武漢“菜籃子”和“后花園”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將成為武漢及周邊地區休閑旅游及戶外娛樂的首選目的地。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發展要求將進一步凸顯咸寧的生態優勢,加快發展縣域塊狀經濟的戰略部署將進一步凸顯咸寧“一縣一特”產業特色。咸寧市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增長極、轉型發展示范區和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為咸寧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開闊了視野,明確了路線圖。
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助推咸寧農業做優做強。“十四五”時期,湖北省將圍繞十大農業產業鏈全面推進基地建設、龍頭培育、品牌整合、全域招商等工作,為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優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農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將更加暢通,為咸寧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和政策紅利。茶葉、蔬菜等優勢產業鏈條完整,在省內具有一定優勢,將依托全省產業鏈建設進一步做大做強。生豬、道地藥材等特色產業依托全省產業鏈建設加速調整與優化,加快補齊產業鏈條,產業潛力將充分激發。
三、面臨問題
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不夠依然是咸寧最大的實際。農業產業特色不特和優勢不優等問題逐漸顯現,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依然突出。
特色品牌不突出,產業規模優勢不明顯。赤壁青磚茶只在省內有一定知名度,全國黑茶市場占有率只有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的1/3,品牌估值僅有云南普洱的40%、安化黑茶的70%。嘉魚甘藍市場辨識度不高,北有壽光、南有嘉魚的口碑效應尚未真正形成。
產業鏈條不全面,產業化發展水平仍然較低。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大部分企業經營方式粗放,規模化程度低,科技創新能力較弱。龍頭企業結構不合理,加工企業多、流通企業少,初級加工企業多、精深加工企業少。苧麻、雷竹、油茶、水果等特色產業產業鏈不長,同質化、低端化瓶頸尚未突破,高科技、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依舊缺乏,品牌建設、三產融合仍然不足。
農村基礎設施供給不足,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高。農村生活電壓不穩、生產用電供給不足、季節性缺水等在偏遠鄉村依然存在,道路、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后期管護缺乏長效機制。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在城鄉之間還未實現均等配置,城鄉低保、醫保、養老保險仍存在地區差異,丘陵山區與平原地區發展水平差距明顯。
四、發展挑戰
進入新發展階段,國際環境日趨復雜,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資源環境制約日益突出,產業競爭不斷加劇,穩產保供更加艱巨,產業發展、企業經營、農民就業增收面臨更大困難。
資源環境約束更加顯著。咸寧地處幕阜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人均耕地僅1.05畝,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在耕地數量限制和保障糧食作物面積不減的形勢下,依靠擴大面積提升效益的方式難以為繼。同時氣候變化率高和氣象災害種類多、出現頻率高、危害程度重等特點使咸寧成為湖北省受氣象災害影響較重的地區之一,隨著各類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對我市農業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推動農業提檔升級實現精細化發展,既任重道遠更迫在眉睫。
農產品區域競爭不斷加劇。國內三大黑茶品類云南普洱、安化黑茶、赤壁青磚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省內恩施和宜昌的綠茶、紅茶產業也競相發展。山東、河南蔬菜生產穩居全國、中部第一,近年來武漢城區周邊團風縣、黃州區、新洲區等地蔬菜產業發展迅速。如何在產業發展中強化創新,脫穎而出,成為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亟需應對的挑戰。
農產品國際貿易風險增加。咸寧是全國三大茶馬古道源頭之一,“十三五”期間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機遇,“赤壁青磚茶”“嘉魚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初步形成“賣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局面。但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等因素影響,全球價值鏈呈現階段性收縮態勢,農產品出口規范標準更為嚴苛,農產品國際貿易不穩定性顯著增加。
綜合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市農業農村發展機遇大于挑戰,發展前景廣闊。作為武漢城市圈重要成員、長江中游城市群重點城市,咸寧農業農村發展處于重大戰略機遇疊加期、特色產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突破期、綠色引領和科技驅動深化期。全市上下要胸懷“兩個大局”,堅定不移地用鄉村振興統攬“三農”工作,以“深實嚴細久”的作風抓好“三農”工作落實,立足資源稟賦打造“長板”,瞄準弱項補齊“短板”,深化拓展創造“新板”,以農業農村現代化抬高全域高質量發展“底板”,以農業農村發展穩中向好的確定性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不確定性。
第三節 “十四五”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綠色崛起,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打造特色農業增長極、農業轉型發展示范區,以建設現代農業強市打造產業振興“咸寧樣板”。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打造鄉村建設“咸寧示范”,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切實把“三農”工作抓緊抓實,以更大力度推動鄉村振興。
堅持規劃引領。遵循城鄉發展建設規律,編制“多規合一”發展規劃,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協調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做到先規劃后建設。
堅持農民主體。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首創精神,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發揮農民主觀能動性,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堅持生態優先。踐行“兩山”理論,貫徹長江大保護戰略,嚴守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做好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和轉化利用工作,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
堅持特色發展。始終不渝堅持特色發展,深入發掘特色產業“遺傳基因”,立足現有優勢,主業主攻、深耕細作、久久為功,以特取勝、以優取勝、以質取勝,努力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規模效益型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
堅持創新引領。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依靠科技創新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拓展農業多重功能,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農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堅持城鄉統籌。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全面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市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成效,農民收入跨過2萬元大關,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聚焦特色產業,建成現代農業強市。實施重點農業產業鏈“鏈長制”,打造4條綜合產值超100億元、4條綜合產值超20億元的產業鏈。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現代農業企業,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1—2家,培育綜合產值達10億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主導產業產值超2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10個、主導產業產值超過1000萬元的特色產業專業村20個。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43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30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1。打造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農業科技園區,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6%。
聚焦綠色發展,建成美麗宜居鄉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農村集中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新改建“四好農村路”1500公里以上,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9%,鄉(鎮、辦)全部通天然氣,行政村5G通達率達到80%。全面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打造2個美麗鄉村示范區、20個美麗鄉村示范片帶和200個左右美麗鄉村示范村,構建點、線、面全域推進的美麗鄉村建設藍圖。
聚焦城鄉融合,提升農民福祉水平。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拓展,實現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共同富裕的城鄉融合水平進一步提升。全面完成村級集體非經營性債務化解工作,村集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農民收入整體水平不斷提高,收入渠道和來源更加多樣化,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占比重不斷提升。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2944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8:1。鄉村善治水平和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比達到12.5%。
展望2035年,全市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城鄉融合發展體系初步建立,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城鄉區域發展差異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鄉村產業結構全面優化,優勢特色充分顯現。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基本建成。
專欄1-1 咸寧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主要指標
類別 序號 指標 單位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標值 屬性 年均增速[累計]
農業高質高效 1 農林牧漁總產值 億元 388.61 430 預期性 2.04%
2 糧食作物面積 萬畝 294.81 ≥295 約束性 -
3 糧食產量 萬噸 116.85 ≥117 約束性 -
4 蔬菜及食用菌產量 萬噸 245.43 ≥250 預期性 -
5 生豬產能(出欄) 萬頭 141.91 400 預期性 23.03%
6 高標準農田規模 萬畝 125.53 >225 預期性 -
7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 54 >63 預期性 -
8 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 71 76 預期性 [5]
9 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 % 91 95 預期性 [4]
10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 % 81.51 90 預期性 [8.49]
11 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 % 99.9 高于省定合格率 約束性 -
12 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 - 2.85:1 3:1 預期性 -
13 農業休閑旅游綜合收入 億元 22 30 預期性 6.4%
鄉村宜居宜業 14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 90 95 預期性 [5]
15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 % 85 95 預期性 [10]
16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24 40 預期性 [16]
農民富裕富足 17 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16359 22944 預期性 7%
18 城鄉居民收入比 - 1.98:1 1.8:1 預期性 -
19 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 % 39.9 30 預期性 [-9.9]
20 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比 % 8.9 12.5 預期性 [3.6]
第二章 構建全產業鏈,打造特色農業增長極
結合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重點打造八大農業主導產業鏈,統籌發展縣域特色產業,以全產業鏈建設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融合化發展,實現咸寧農業因特而立、因特而優、因特而強,成為建成現代農業強市的支撐力量和重要增長極。
第一節 確立咸寧農業主導產業
一、打造八大農業主導產業鏈
推進優勢特色產業集聚發展,突出產業環節串珠成線、連塊成帶、集群成鏈,重點建設茶葉、蔬菜(蓮)、生豬(雞禽及蛋制品)、中藥材、特色淡水產品、油茶、竹、桂花等8大農業主導產業鏈。到2025年,茶葉、蔬菜(蓮)、生豬(雞禽及蛋制品)、竹等產業鏈綜合產值超100億元,桂花、中藥材、特色淡水產品、油茶等產業鏈綜合產值超20億元。
——茶產業。重點開發青磚茶、穩定發展綠茶、適度開發紅茶,以產業園區和標準化茶園基地建設為重點,統籌茶產業、茶科技、茶文化,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加快培優塑強“赤壁青磚茶”核心大品牌,挖掘“萬里茶道源頭”遺傳基因,打造茶馬古道重鎮,建成茶旅漫游目的地、中國青磚茶現代化生產中心、營銷中心和茶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到2025年,全市茶園面積穩定在55萬畝,茶產業綜合產值突破300億元,其中青磚茶產值突破200億元。
原料品質提升。設立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區,建立茶樹種質資源圃和良種繁育中心,建成一批設施標準、管理規范、綠色生態的茶園種植基地,良種茶園面積占比達80%。打造30萬畝高效優質生態茶園,重點建設赤壁市17萬畝核心茶園,青磚茶原料年儲備量達20萬噸以上。
茶葉加工升級。建成一批智能化、標準化、清潔化的茶葉加工中心,重點支持構建赤壁青磚茶標準化生產加工體系,提升老青茶加工能力及渥堆發酵與醇化能力,開發多樣化青磚茶再加工產品及深加工產品,提升名優茶、大宗茶的加工能力。茶葉總產量達到13.5萬噸。
產業集群培育。重點打造赤壁青磚茶產業集群,依托赤壁青磚茶產業園,產業鏈各環節培育1—2家骨干企業,鼓勵按標生產企業使用“赤壁青磚茶”公用品牌,引導企業研發時尚化、便捷化、功能化茶產品,“赤壁青磚茶”年生產量達10萬噸以上,在國內黑茶市場份額提升15個百分點。
科技創新與人才支撐。組建咸寧市茶產業專家顧問團,集中破解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瓶頸。完善茶葉技術推廣體系,配齊配優專業技術人才。建好咸寧茶產業發展研究院,打造技術服務平臺和產業孵化基地。
茶產業服務體系建設。開展茶葉標準體系建設,全市綠色茶產品、有機茶和地理標志茶產品數量達到100個。完善質量安全檢測、監測體系,提高監管力度,確保“十四五”期間全市茶產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全力提升“赤壁青磚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到2025年超過60億元。推動名優茶、綠茶、紅茶資源整合,培育有競爭力的區域公用品牌。支持在國內重要城市建設赤壁青磚茶統一形象店與線下體驗店,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營銷中心,鼓勵發展直供銷售、會員定制、門店體驗、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推進消費模式轉變,形成赤壁青磚茶品牌銷售網絡體系。
重振茶馬古道之源。挖掘“萬里茶馬古道”歷史文化資源,建立“茶企+基地+農戶”和“旅行社+餐館旅店+商戶”等模式,重點打造羊樓洞萬國茶市商業街區、百姓茶市民俗街區、明清古街文化街區等三大特色區域,推動建成規模型茶葉展覽交易中心。繼續舉辦“一帶一路”赤壁青磚茶產業發展大會,開展展示展銷、商務對接、洽談簽約等商務活動。聯合茶馬古道重要節點城市,加快推進“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申報。依托羊樓洞·世界茶葉第一古鎮、萬畝茶園·俄羅斯方塊小鎮等旅游資源,“黑茶手工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打造集茶葉生產體驗、采摘體驗、異域文化體驗和養生文化體驗為一體的茶旅融合示范區,打響“萬里茶道尋緣之旅”旅游品牌。支持各縣(市、區)結合自身優勢打造茶旅景點、茶旅線路,建設秀美茶園、美麗茶鄉,全市年茶旅人次達300萬以上。
表2-1 茶產業發展指引
重點項目 建設地點 任務及目標
高標準茶園基地 赤壁市、通城縣、崇陽縣等茶葉主產區 改造低產茶園面積20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0萬畝。
標準化加工基地 赤壁市、咸安區、崇陽縣、通山縣 建設“赤壁市赤壁青磚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通山縣九宮山茶業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完成50-60家茶企的標準化車間改造。新建清潔化初制加工廠20家,青磚茶萬噸倉儲5座。
茶葉創新產品開發 羊樓洞、趙李橋、九宮山、雙獅、九井峰等龍頭企業 打造1-2款年銷售額過億元的“爆款”產品。
茶旅融合 咸安區、赤壁市、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 打造10個以茶葉為主體的休閑觀光園、10條茶葉精品旅游線路,建設50個秀美茶園、美麗茶鄉村。
銷售市場拓展 武漢、咸寧市區;國內大中型城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開設茶店50家、茶館10家,在“天貓”“京東”等網絡平臺開設品牌直銷店,在線下打造統一裝飾風格的“赤壁青磚茶”品牌門店;咸寧茶對外銷售窗口達1000個,年出口額超過3000萬美元。
羊樓洞古鎮·萬里茶道之源 赤壁市 建設明清石板街、羊樓洞古鎮、羊樓洞飛行運動中心、萬里茶道景區、茶旅融合體驗區五大核心功能區。
——蔬菜(蓮)產業。以甘藍、蓮藕等優勢品種為基礎,穩定露地蔬菜和水生蔬菜面積,適度擴大設施蔬菜規模,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蔬菜,加快發展藕帶、蓮藕、蓮子產業,重點打造嘉魚“綠色餐廳”、咸安城郊蔬菜基地、崇陽生態綠色示范基地,建成沿長江百公里蔬菜公園。全市蔬菜瓜果復種面積穩定在155萬畝以上,其中蓮藕面積達到10萬畝。到2025年,蔬菜(蓮)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50億元,其中蓮產業產值達到20億元。
優質蔬菜提標。強化種苗繁育,推廣苗種試種和標準化育苗。推進高效菜園建設,提高種植基地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種植水平。加強品質監管,建設市級質量安全追溯信息中心。到2025年,綠色蔬菜標準化覆蓋率達到95%以上,蔬菜質量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
建設“百公里蔬菜公園”。以咸寧百公里長江岸線露地蔬菜為重點,統籌發展城郊設施蔬菜、丘陵山地特色蔬菜,結合綠色高效菜園建設與旅游發展,全域化打造蔬菜公園。支持嘉魚縣打造“綠色餐廳”,建設百里瓜果長廊、百里蓮藕長廊、百里蔬菜長廊等三大百里長廊,打造蔬菜加工貿易與主題公園區,推動嘉魚縣由蔬菜大縣向蔬菜強縣轉變。結合全域旅游發展,支持咸安區打造集種植觀光于一體的城郊蔬菜基地。支持崇陽縣以山區特色蔬菜為重點打造生態綠色示范基地。推進蔬菜產業與觀光旅游、文化創意、休閑康養、科研教學等行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景觀農業、體驗農業、特色民宿、農產品游購等新業態。支持新型經營主體以嘉魚甘藍、嘉魚蓮藕等地理標志產品為依托,深挖傳統文化底蘊,打造特色蔬菜(蓮)專業鎮、專業村,發展集現代農業展示、健康養生、觀光旅游、科普教育為一體的三產融合業態,打造宜居宜游宜購的武漢城市圈文旅康養目的地。
精深加工產品開發。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兩瓜兩菜”(甘藍、大白菜、冬瓜、南瓜)精深加工,開發蓮藕休閑食品和功能性產品,推動蓮藕全系列開發利用,蔬菜就地加工轉化率提高到30%以上。
流通體系升級。發展訂單直銷、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品牌上市蔬菜達50%以上。開展區域合作,培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10家以上。
表2-2 蔬菜(蓮)產業發展指引
重點項目 建設地點 任務及目標
優質蔬菜種苗繁育 嘉魚縣 建設3-5家蔬菜研發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技術推廣中心,每年推出新品種80個以上。
嘉魚“綠色餐廳” 嘉魚縣 “三大百里長廊”:在石磯頭護縣洲至簰洲灣團洲等洲垸,建設4萬畝的“百里瓜果長廊”;在斧頭湖黃沙灣到陸口珍湖沿水沿湖地帶,建設6萬畝的“百里蓮藕長廊”;在新街鎮到簰洲灣鎮灌區,建設22萬畝的“百里蔬菜長廊”。
“一區兩組團”:在潘家灣鎮打造“陸生蔬菜組團”,主要種植“兩瓜兩菜”及新品種蔬菜,發展體驗型觀光農業。在陸溪鎮打造“水生蔬菜組團”,主要水生蔬菜(蓮藕),發展荷蓮觀光旅游。在新街鎮打造“蔬菜加工貿易與主題公園區”,建設大型蔬菜加工、冷藏、貿易集聚區,打造蔬菜種植觀光、休閑、旅游和體驗主題公園。
“一鎮一品”:在潘家灣鎮、簰洲灣鎮建設5000畝長江流域露地越冬蔬菜科技園,在潘家灣鎮建設1-3平方公里的“蔬菜公園”,在渡普鎮建設5000畝“夢里水鄉”湘蓮基地,在新街鎮建設3000畝“果蔬小鎮”,在魚岳鎮建設2000畝精細特色蔬菜基地,在陸溪鎮建設5000畝水生蔬菜科技園、蓮藕小鎮。
咸安城郊蔬菜基地 咸安區 建設向陽湖蓮子種植加工觀光產業園、5萬畝標準化湘蓮種植基地;以雙溪橋鎮、馬橋鎮為核心建設2萬畝城郊蔬菜基地;在官埠休閑農業觀光經濟帶建設集種植觀光于一體的標準化蓮藕生產基地。
崇陽生態綠色示范基地 崇陽縣 新建城郊設施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核心示范基地1000畝。
蔬菜(蓮)精深加工 嘉魚金潤、嘉魚嘉珍、湖北聯創、崇陽瑞發等企業 打造2—3種“網紅蔬菜”,蔬菜就地加工轉化率提高到30%以上。
流通體系建設 全市 重點建設5—6家生鮮蔬菜直供基地,引進2—3家大型鮮蔬交易平臺。建設3—5家大型冷鏈物流和農產品交易中心。
——生豬(雞禽及蛋制品)產業。支持大型畜禽企業加快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和布局發展,打造全省生豬全產業鏈發展示范區。到2025年,生豬年出欄量達到400萬頭,存欄量240萬頭;肉雞年出籠達5000萬羽,存籠2000萬羽,蛋雞年末存籠150萬羽以上。生豬(雞禽及蛋制品)產業綜合產值超過150億元,其中生豬產值突破100億元。
畜禽規模產能建設。實施正大、正邦、雙胞胎等大型畜禽企業生豬產業鏈項目和溫氏集團5000萬羽肉雞產業鏈項目,推動全市規模化養殖程度進一步提高,生豬、家禽規模化養殖率分別達到80%、90%。
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以“兩頭烏豬”等特色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開展本土畜禽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系)及配套系培育,加快培育集抗病性強、產仔多、長勢快、肉質好等特質為一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系種豬基因品牌,逐步實現從引種向育種轉變。
產業鏈配套建設。完善飼養、屠宰、儲藏、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條,加強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全環節管理,建設規模化生豬飼料加工生產基地,開展生豬屠宰企業信息化改造,支持龍頭企業發展豬肉類熟食、禽肉類休閑食品、禽蛋類精深加工食品,生豬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0%以上,推動全市畜禽產品實際加工量占出欄量的比重達到25%。
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強化縣鄉兩級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強養殖、屠宰加工、無害化處理等環節動物疫病信息管理。
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引導龍頭企業開展社會化服務,新建、改擴建一批標準化養殖場。探索完善畜牧業抵押貸款和“合作社(龍頭企業)+金融信貸+養殖戶”等信貸模式。
生態種養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養殖、農牧循環,生態養殖普及推廣率達到90%以上。
表2-3 生豬(雞禽及蛋制品)產業發展指引
重點項目 建設地點 任務及目標
“兩頭烏”的良種保護區 通城縣 擴繁“鄂通兩頭烏”良種2萬頭。
高端瘦肉豬種豬聯合育種科研基地 赤壁市 培育高端瘦肉種豬2400頭。
生豬一體化
示范 崇陽縣、通城縣、赤壁市 崇陽縣:正大集團100萬頭生豬產業鏈項目。
通城縣:正邦集團70萬頭生豬一體化項目;溫氏一體化生豬養殖項目。
赤壁市:雙胞胎集團60萬頭生豬產業鏈項目。
雞禽規模化
養殖 咸安區 溫氏集團5000萬羽肉雞產業鏈項目
飼料加工基地 崇陽縣、通城縣、咸安區、赤壁市 建設生豬飼料加工生產基地3—4個,本地飼料供給能力達到65萬噸。
動物疫病防治 全市 建設6個以上區域性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6個縣級公益性清洗消毒中心、30個大型清洗消毒中心。
雞禽生態養殖示范 赤壁市、通城縣、嘉魚縣 赤壁市:建設盧彪生態土雞養殖場、王雷生態土雞養殖場、王三林生態土雞養殖場等林下生態土雞養殖示范基地。
通城縣:建設八燕普雄生態養殖場。
嘉魚縣:建設嘉魚縣林下135生態養殖基地。
——竹產業。突出楠竹、雷竹融合發展,統籌竹林撫育、竹材加工、竹產品食用開發、林下種養與竹林旅游,推進國家級竹資源種質資源庫、國家儲備林基地、竹新品種培育基地、竹種苗繁育基地等項目建設,打造國家木材(竹)戰略儲備基地。探索竹林復合經營模式,發展鄉村精品民宿,開發竹文化旅游,打響“鄂南大竹海”城市名片。到2025年,竹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00億元。
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在全市建設5萬畝筍竹兩用林、筍用林豐產示范園、竹林復合經營和竹闊混交高效示范基地,楠竹面積穩定在140萬畝以上,雷竹撫育面積穩定在60萬畝以上,雷竹筍用林面積擴大到8萬畝。
精深加工能力提升。開展竹材料、竹纖維紡織和竹工藝品等研發,鼓勵以竹為原料發展生物醫藥、保健食品、包裝造紙等產品。開展雷竹大宗鮮食筍制品初加工、竹筍精深加工新產品和竹筍廢棄物綜合開發利用。高標準建設咸寧竹產業園,圍繞竹濃縮液利用、竹炭基肥、生物醫藥等領域,開發竹子萃取、竹子養生等系列產品,建設以產業科技創新研究與技術產品研發推廣相融合的綜合性園區。
加強竹品牌建設。加大竹產品宣傳力度,拓展營銷市場,爭創名優品牌。加強竹產品專業市場建設,開辟線下商超、高端餐飲、連鎖餐飲以及線上天貓、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借助溫泉國際文化旅游節、竹產業發展大會、竹產品交易會等平臺,擴大咸寧竹產業知名度和影響力。
竹林旅游發展。深入挖掘竹子景觀觀賞、生態養生、文化藝術等價值,引導生態涵養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盤活利用閑置農村村民住宅發展鄉村民宿,加快崇陽雷竹小鎮、“鄂南大竹海”旅游區建設,推動觀光休閑、文化旅游、養生健康融合發展。
表2-4 竹產業發展指引
重點項目 建設地點 任務及目標
楠竹生產一體化
示范區 通山縣、赤壁市、咸安區 建設5萬畝筍竹兩用林、筍用林豐產示范園、竹林復合經營和竹闊混交高效示范基地,培育示范片、示范鎮(村)、示范戶。
“鄂南大竹海” 咸安區、赤壁市、崇陽縣 整合咸安區星星竹海、赤壁市隨陽竹海、崇陽縣金沙竹海等竹林旅游資源,高標準建設“鄂南大竹海”旅游區,年游客接待量達到500萬人次。
雷竹產業化示范區 崇陽縣 在崇陽縣白霓鎮、沙坪鎮、石城鎮、青山鎮打造雷竹標準化種植片區;在天城鎮、桂花泉鎮打造竹加工、竹旅游、竹文化的雷竹三產融合片區。重點在桂花泉鎮建設以新品種培育、種植、示范為主要功能的高標準雷竹種植示范區2萬畝,輻射帶動全市新增雷竹筍用林2萬畝。
雷竹小鎮 崇陽縣 在崇陽縣新建竹文化接待中心、文化長廊、文化廣場、崇陽雷竹博物館,重點建設竹類觀光園2個,竹類觀光加工車間2個,竹類養生館2個。
——中藥材產業。以標準化生產基地為基礎,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核心,完善中藥材生產、加工和經營體系,推進提品質、育品牌、深加工,加快道地藥材綜合利用和中醫藥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全省道地藥材生產示范區、“中醫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助推全市建成中部康養城。到2025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含野生撫育面積),綜合產值超過50億元。
道地藥材開發利用。加強種苗繁育基地建設,打造野生道地中藥材保護區,全市道地藥材種子種苗基地面積達到2000畝,年繁育能力達到3億株,實現主要品種區域內集中供應、自給自足。
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培育細分行業冠軍企業,完善公司+基地+合作社、公司+農場(農戶)等發展模式,組建由中藥材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和中藥材經紀人組成的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發展訂單生產。鼓勵中藥企業在產地改擴建初加工基地,配套現代化加工裝備,集成中藥材特色采收加工技術模式,實現中藥材清潔化、連續化、自動化、標準化加工,保障中藥材品質。完善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制(修)訂道地藥材種子種苗、種植生產、產地加工與商品分級、質量檢測、包裝儲運等系列標準,提升道地藥材生產標準化水平。到2025年,市級以上中藥材龍頭企業、示范合作社分別達到15家、20家。
道地藥材品牌培育。科學評估本地道地藥材特異性質,引導開展通城金剛藤、通城鉤藤、崇陽黃精等道地藥材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申報注冊工作,打造道地藥材品牌。
中醫藥康養融合發展。鼓勵企業開發藥食同源保健食品、功能食品、藥膳、美容日化、中獸藥、食品添加劑等精深加工產品。推動中藥材產業與中醫康養、休閑旅游融合發展,開辦連鎖國醫館、艾灸館、中藥房,開發中醫藥特色旅游路線,建設中醫藥特色旅游城鎮、度假區、文化街、主題酒店等,發展中醫藥會展和文化產業,開發系列文創產品。
表2-5 中藥材產業發展指引
重點項目 建設地點 任務及目標
野生道地中藥材保護區 藥姑山、黃龍山、黃袍山 新建2—4個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全市道地藥材種子種苗基地面積達到2000畝,年繁育能力達到3億株。
道地藥材標準化基地 通城縣、咸安區、崇陽縣、通山縣 在通城縣、咸安區、崇陽縣、通山縣建設標準化中藥材示范基地。支持通城縣打造全國中醫藥產業大縣,新建道地中藥材基地6萬畝。
中藥材加工 通城縣、咸安區、崇陽縣 高標準建設通城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湖北藥姑山中醫藥健康科技產業園、福人藥業金剛藤產業園。在通城縣新建中藥材交易市場1個。
“中醫農業”示范區 咸安區 推進“中醫農業”大數據中心、中醫農業院士專家工作站落戶建設,建設種養業試驗示范產業園區、清潔生產投入品產業園區、體驗式康養產業園區和200個中醫農業“百農園”“生態體驗館”或“體驗式康養園區”,培育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的中醫農業生態品牌。
——油茶產業。圍繞擴規模、提單產、促融合,推進油茶生產質效提升。全市油茶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以上,產值突破60億元。加快建設高品質油茶原料基地,打造高端茶油品牌,建成咸寧10萬噸級茶油存儲基地,打造承接北方及全國油料市場的橋頭堡。
高標準油茶原料基地建設。擴大全市油茶種植規模,推廣“公司+基地”“油茶莊園”等模式,更新或撫育改造低產油茶林30萬畝,新造高產油茶林5萬畝。整合周邊臨湘市、岳陽縣、修水縣、平江縣、陽新縣及黃岡市油茶資源,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通過提供技術服務、包回收油茶果(籽)、代加工、貼牌生產等方式,使全市可利用的油茶加工原料基地總規模達到200萬畝以上。
高產油茶品質提升。加強定點育苗,年繁育油茶良種壯苗700萬株以上。強化種苗質量檢驗和檢疫,落實“三證一簽”制度,嚴格限制外來不明品種。推廣豐產性好、茶籽品質高的優良品種,實行輕簡化栽培技術,制訂種植、管護、采摘、加工、包裝、貯運等各環節標準,提高油茶單產水平。加強信息化建設,對品種、產量等進行大數據監控和分析,及時作出生產調整。健全可追溯體系,全面實行油茶生產許可、產地標識、防偽標識、條碼制度和質量認證。
高端茶油品牌打造。圍繞打響“黃袍山茶油”品牌,培育5—10家油茶深加工企業,統一加工標準、品牌使用、包裝標識,打造中高端食用油產品。推進通城縣茶油生產儲存基地項目建設,年儲存能力達到10萬噸以上。
產業融合發展。支持龍頭企業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發油茶食品、油茶茶皂素類產品及油茶殼深加工技術等,探索利用茶皂素的藥理效能,研發降脂、消炎、保健、抗衰老等領域產品和輔料,開發油茶殼食用菌、殼渣有機肥等加工業,推進發展油茶康養、旅游等新業態。
表2-6 油茶產業發展指引
重點項目 建設地點 任務及目標
高標準油茶原料基地 通城縣、通山縣 新增油茶種植面積20萬畝以上。
茶油生產存儲基地 通城縣 推動建設中糧集團咸寧10萬噸級茶油存儲基地,打造北方及全國油料市場橋頭堡。
——特色淡水產品。以發展設施漁業為重點,統籌生產與生態保護,加快構建水產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標準化水產健康養殖場和休閑漁業基地,打造全省生態漁業發展示范區。到2025年,全市池塘養殖面積穩定在42.3萬畝,水產品產量穩定在23萬噸以上,綜合產值突破90億元。
發展現代水產種業。支持水產良種(制)擴繁基地建設,培育“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推動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重點提升斑點叉尾鮰、鱖魚、小龍蝦等育種品質和產能,力爭培育發展1—2個全國現代水產種業示范場,全市水產苗種生產總量達到50億尾。
設施漁業升級。引導發展“零排放”池塘圈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流水養殖等設施漁業,完成老舊池塘改造10萬畝,力爭培育發展10—15個省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
漁業三產融合。加快推進水產養殖、加工、冷鏈物流、銷售及漁旅結合等全產業鏈建設,打造“嘉魚簰洲魚圓”“赤壁小龍蝦”等公用品牌,突出小龍蝦、淡水魚休閑食品開發,鼓勵漁民養殖專業合作社開辦休閑農莊。
表2-7 特色淡水產品產業發展指引
重點項目 建設地點 任務及目標
水產種業提升 嘉魚縣、赤壁市 嘉魚縣:加強大巖湖斑點叉尾鮰良種場等良種(制)擴繁基地建設,年培育叉尾鮰良種親本10萬組、苗種15億尾。
赤壁市:建設余家橋鄉小龍蝦苗種繁育基地。
設施漁業示范 嘉魚縣、咸安區、通城縣 嘉魚縣:改造精養魚池5萬畝,改擴建鮰魚基地1萬畝。
咸安區:在向陽湖鎮建設1萬畝現代漁業示范基地。
通城縣:改造精養魚池1萬畝。
——桂花產業。以桂花資源保護培育為基礎,以桂花全株精深加工和全面利用為重點,加快發展桂花文旅康養產業,桂花全產業鏈產品、服務、品牌、規模達到全國領先、國際水平,打造成為全國桂花產業聚集地、桂花科技引領地、桂花文化傳承地、桂花旅游首選地、桂花康養目的地,建成全球知名的中國桂花城。到2025年,全市桂花面積達到16萬畝(含苗圃),其他香花樹種面積達到4萬畝,桂花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0億元。
建設名優桂花主產區。合理布局基地建設,推廣良種壯苗、標準化造林和園藝化培育,推廣機械化和立體栽培,實現桂花基地建設、綠化苗木培育和盆景盆花培養合理搭配和優質高效。建設苗木標準化種植基地,高標準培育常規用苗,提高品相和商品率。建設桂花采花高標準種植基地,按照生產便道和游步道網格化、撫育管理和鮮花采收機械化的要求建設,依據開花早晚合理搭配、延長花期,分品種、分區域栽植。啟動古桂保護復壯工作,對掛牌一級古桂名木和未掛牌的古桂進行復壯。加快建設咸安區“中國桂花城”核心區,建成咸安區桂花特色小鎮,打造桂花公園和景觀廊道,帶動全市打造8個桂花特色小鎮,50個以桂花為特色的美麗鄉村。
建立桂花科研支撐體系。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桂花科研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強化良種培育、高效栽培、精深加工、檢驗檢測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研發能力。高標準建設中國桂花城種質資源庫和金桂湖桂花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加快籌備建設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桂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桂花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成立中國桂花城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設立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咸寧工作站,爭取中國花卉協會桂花分會秘書處落戶咸寧。
強化桂花精深加工能力。建設桂花深加工產業園,以桂花藥用、全株開發利用為重點,著力引進桂花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培育壯大本地桂花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圍繞觀賞、食用、藥用、香用等功能,研發香精香料、保健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劑等桂花精深加工產品和桂花系列文創產品,打造一批桂花名優產品。
開發桂花文旅康養產業。以建設桂花博覽館、桂花種質資源庫、桂花名優品種示范園為支撐,以提升桂花風景廊道建設為紐帶,建設一批觀桂賞桂景區和休閑觀光景觀帶。建設全國桂花產品展示交易中心,推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和電商平臺建設,建設展示交易中心、桂花產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舉辦世界桂花節會,加強產品宣傳展示。建設中華桂花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依托咸寧市文旅、史志、檔案等部門和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嫦娥文化研究會等組織,深入挖掘“吳剛伐桂”“嫦娥飛天”“桂花仙子下凡”等神話傳說、“馮京連中三元蟾宮折桂”等歷史故事、“咸寧大屋雷中秋祭月”等民間風俗,舉辦“中國(咸寧)芳香健康產業發展研討會”“中國桂花文化論壇”“桂花飄香·天下咸寧大型桂花文化游‘源’活動”,提升咸寧桂花的辨識度、知名度、美譽度。
表2-8 桂花產業發展指引
重點項目 建設地點 任務及目標
“中國桂花城”核心區 咸安區 桂花特色小鎮:以桂花鎮為核心,建成5萬畝桂花基地,打造古桂保護、鮮花采摘和苗木生產等三個核心區。
桂花景觀廊道:以桂花鎮和馬橋鎮為主,建設咸通高速沿線桂花長廊;以國道省道為重點,建設107國道、360省道、208省道等以桂花為主的景觀廊道;以淦河為紐帶,沿線綠化以種植桂花為主,建立淦河桂花觀賞廊道。
“中國桂花城”核心區 咸安區 桂花游園:在橫溝橋鎮省林木種苗場建立“咸寧桂花種質資源庫”科普園。以桂花鎮古樹群落為基礎,建設古桂群落觀賞園。以賀勝橋鎮江南桂鄉項目為載體,打造集文旅、研學、康養于一體的桂花博覽園。以華彬低碳示范區桂花展示區為載體,打造低碳桂花園。以街道社區和鄉鎮村莊為主,利用四旁地種植桂花,建設城鄉桂花小游園。
花香植物良種繁育基地 咸安區 建設品種數150個以上的桂花基因庫1個。
桂花采花高標準種植基地 咸安區 按照生產便道和游步道網格化、撫育管理和鮮花采收機械化的要求建設,采用產花量大、易脫落的桂花品種如小葉金桂、柳葉蘇桂、波葉銀桂、金球桂等,并依據開花早晚合理搭配、延長花期,再分品種、分區域栽植。規劃總面積2萬畝,建成集鮮花采收、花海聞香、田野休閑于一體的生產示范和生態旅游基地。
桂花產業示范基地 咸安區、通城縣 咸安區:在桂花鎮鳴水泉村建設萬畝桂園。金桂湖桂花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建設桂花產品生產與銷售基地。
通城縣:在通城縣建設四莊鄉大溪花卉苗木基地、四莊鄉大麥地苗木基地。
江南桂谷 咸安區 推進文化公園、丹家振興、月桂宮、康養示范區等重點項目建設。
湖北省桂花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 咸安區 依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等要求進行桂花及相關產品的檢驗檢測,研發桂花及其產品有效成分檢驗方法,對相關標準進行修訂,就近為企業提供檢驗檢測技術服務,協助企業改進生產工藝、制定企業標準。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桂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咸安區 以湖北科技學院為核心,聯合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咸寧市林業科學院等單位,承擔桂花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和中試任務。
二、培育縣域特色農業產業鏈
支持各縣(市、區)挖掘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資源,統籌發展具有縣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重點培育特色水果、優質稻米、苧麻、傳統食品等特色產業,拓展名優特產資源新功能新價值。
——特色水果產業。以獼猴桃、枇杷等為重點,擴大標準化基地規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統籌資源保護與開發。力爭到2025年,全市獼猴桃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以上,枇杷種植面積達到4萬畝以上,特色水果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0億元。
——優質稻米產業。實施優質稻米產業鏈培育工程,支持龍頭企業開展訂單生產,建設優質糧食基地,推動種子育、繁、推與糧食產、加、銷一體化協同發展,爭創一批“中國好糧油”和“荊楚好糧油”產品。開展功能型水稻種植試驗示范,逐步擴大名優特新水稻品種種植規模,依托向陽湖國家級田園綜合體特色康養產業園建設推動水稻產業融合發展。到2025年,優質稻米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0億元。
——苧麻產業。實施“中國草”復興工程,恢復擴大苧麻種植規模,完善產業上下游配套,推動苧麻種植、紡織、印染加工、出口協同發展。到2025年,苧麻紡織綜合產值達到50億元。
——傳統食品產業。以崇陽小麻花、通城豆干、通山麻餅和包坨為依托,加快產業園區建設,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造,加強“新特優”產品研發。到2025年,傳統食品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0億元。
第二節 優化農業產業空間布局
結合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形成差異化發展特色。在武漢近郊打造中國桂花城、“中醫農業”示范區、苧麻種植加工集散地,培育現代都市農業和城鄉融合新產業。在長江岸線,建優國家級甘藍特優區,挖掘蓮藕產業潛力,打造沿江雙水雙綠產業帶。在低山丘陵地區,建優國家級青磚茶特優區和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建設省級獼猴桃特優區,打造丘陵平原規模化養殖產業帶。在中山地區建設國家級幕阜山油茶產業集群、省級枇杷特優區、道地藥材生產示范區、幕阜山再生稻產業帶和幕阜山綠色畜牧產業帶,推進竹林綜合利用和小水果高質量發展,打造傳統食品產業集群。
專欄2-1主要農產品生產布局
1.茶葉。以國家級赤壁青磚茶特優區為核心,輻射咸安區、崇陽縣,打造“赤壁青磚茶”優勢產業鏈(集群)。統籌區域特色,打造名優茶、紅茶、綠茶等優勢產區,咸安區重點發展名優綠茶,通山縣重點發展高山紅茶、烏龍茶,崇陽縣重點發展白茶、黃茶,通城縣以名優綠茶為重點,發展早春名優茶,擴大精制出口茶規模。
2.蔬菜(蓮)。嘉魚縣重點打造4萬畝“百里瓜果長廊”、6萬畝“百里蓮藕長廊”、22萬畝“百里蔬菜長廊”,建設長江流域露地越冬蔬菜科技園、鄂南蔬菜加工園、全域綠色高效菜園。咸安區重點打造城郊都市蔬菜產業帶,建設15個城郊蔬菜保供基地,建設集種植觀光于一體的蓮藕生產基地。崇陽縣重點建設1.2萬畝高山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
3.生豬(雞禽雞蛋制品)。建設幕阜山綠色生態畜牧產業帶,在通城縣建設“兩頭烏”良種保護區;在通城縣、崇陽縣開展雜交豬標準化養殖,在通山縣開展三元豬規模養殖;在通城、崇陽開展林下養雞示范。建設丘陵平原規模化養殖產業帶,在赤壁市、嘉魚縣、咸安區開展三元豬規模養殖;在咸安區開展高效肉雞養殖示范,在嘉魚縣、赤壁市開展優質蛋雞養殖示范。以咸安區、嘉魚縣、赤壁市為重點打造高效雞禽規模養殖區;以通城縣、通山縣、咸安區、崇陽縣為重點打造品牌生豬重點培育區;結合標準化養殖開發休閑觀光項目,在幕阜山區打造牧旅產業融合示范區。
4.竹。在通山縣、赤壁市、咸安區等縣(市、區)建設楠竹種植加工一體化示范區;依托赤壁市、崇陽縣、通山縣竹林資源,打造“鄂南大竹海”。以崇陽縣為核心打造雷竹產業化示范區,建設雷竹現代農業產業園、雷竹小鎮,輻射帶動通山縣、咸安區、赤壁市等縣(市、區)穩定雷竹撫育面積,擴大筍用林開發面積,建設3-5個標準化雷竹筍生產加工示范基地。
5.中藥材。以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為核心,建設道地藥材生產示范區,發掘幕阜山區道地藥材資源,開展標準化種植和產地初加工;支持通城縣打造全國中醫藥產業大縣、支持崇陽縣打造黃精大縣,重點建設野生中藥材保護區、種苗繁育基地和種植基地。支持咸安區建設“中醫農業”試驗示范區,開展中醫農藥、獸藥、肥料、飼料的試驗與生產,建設體驗式中醫農業藥谷、養生谷、“百農園”。
6.油茶。重點在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擴大油茶種植規模,鼓勵林農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分散種植,輻射周邊地區開展高標準油茶產業基地建設,打造國家級幕阜山油茶產業集群。
7.特色淡水產品。咸安區重點發展鱖魚和黃顙魚養殖;嘉魚縣重點建設斑點叉尾鮰苗種繁育基地,適當探索其他魚類苗種繁育;通城縣重點推進翹嘴鲌養殖;崇陽縣重點增強虹鱒、鱘魚養殖能力,做強冷水魚養殖品牌;通山縣重點擴大鱸魚養殖規模,發展生態循環水養殖;赤壁市重點發展稻蝦產業,穩定小龍蝦養殖規模。
8.桂花。推動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縣市區協同發展的桂花產業布局,加快建設全國名優桂花主產區。重點在咸安區建設中國桂花城核心區,打造生產示范基地、生態旅游示范基地,帶動其他縣(市、區)開展基地建設。
9.特色水果。以赤壁市、咸安區為中心,劃定商品化獼猴桃適栽區,遵循適地適栽原則確定主導品種和種植規模,開展高標準建園、集中連片開發、生態綠色種植,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500畝以上)的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在通山縣建設野生獼猴桃保護區,開展野生獼猴桃優異基因發掘和立體培植。以通山縣為重點,建設高產優質枇杷示范基地2萬畝。
10.優質稻米。咸安區、赤壁市、嘉魚縣重點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穩定稻蝦面積,適度擴大稻蛙、稻魚面積,優化沿江雙水雙綠產業帶,帶動全市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到50萬畝;崇陽縣、通城縣、通山縣重點發展水稻“一種兩收”,鞏固幕阜山再生稻產業帶,帶動全市再生稻面積達到20萬畝;在咸安區建設功能型水稻試驗示范區,帶動全市發展特色功能稻5萬畝。
11.苧麻。以咸安區為核心,輻射嘉魚縣、赤壁市等苧麻種植重點區域,建設苧麻生產核心區,打造苧麻種植、紡織、印染加工、出口產業集群。
12.傳統食品。以崇陽小麻花、通城豆干、通山麻餅和包坨為重點,依托湖北眾望科工貿有限公司、湖北三普蜂業有限公司、通山陽春園食品有限公司、通山九宮鄉人特色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綠美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打造以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為主干的傳統農產品加工集群。
第三節 推進農業優勢產業規模化
一、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通過對內挖潛培育與對外引進結合,扶持現有重點企業擴規提檔,培育中小企業增資上規,發展創新型企業,每個產業重點培育1—2家細分行業領軍企業、5—10家加工型龍頭企業、20家成長型企業。探索開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試點,培育組織聯系緊密、產業深度融合、帶農作用突出的聯合體。到2025年,全市新增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市級及以上龍頭企業達300家以上。
專欄2-2 龍頭企業培育壯大行動
1.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壯大工程。重點培育年產值過10億元茶葉企業1家,過5億元
茶葉企業2家,過億元茶葉企業10家。扶持引進葉菜類、爪果類蔬菜大型初加工企業和蓮藕精深加工企業,重點培育5—10家產值過億元的蔬菜精深加工企業。
2.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工程。圍繞縣域優勢特色產業,每個縣重點培育1—2個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二、壯大農產品加工千億產業
全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千百十”提升工程。引導龍頭企業向園區集中,支持組建加工聯合體,促進原料生產、精深加工、體驗展示、物流配送有機銜接。打造以赤壁青磚茶為龍頭的茶產業加工集群,以赤壁市、嘉魚縣為中心建設老青茶加工園區,以赤壁市、咸安區、崇陽縣為核心建設青(米)磚茶加工園區,以咸安區、通山縣、通城縣、崇陽縣等為核心建設綠茶加工園區,以通山縣為核心建設紅茶加工園區,以通山縣、赤壁市為核心建設茶葉精制加工園區,以赤壁市為主建設茶葉深加工園區。打造以嘉魚為核心的蔬菜產業加工集群,支持建設葉菜類、瓜果類蔬菜初加工和蓮藕精深加工園區。打造以幕阜山為主干的傳統食品加工集群,支持建設綜合性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培育農特食品加工基地。支持各縣(市、區)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建設糧油、畜禽、水產、中藥材、水果、竹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力爭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130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3:1。
表2-9 農產品加工千億產業發展指引
類別 發展重點 主要建設項目
糧油 提升高端優質稻米生產能力,開發高端石碾米、配方大米和功能大米代餐粉等精深加工產品 建設嘉魚縣康凱糧油產業園、通城縣優質糧油精深加工產業園,崇陽縣5萬畝紅薯規模化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在赤壁市、通城縣、嘉魚縣建設油菜籽精深加工基地。
茶葉 茶多酚、茶片劑、茶食品等新型茶制品 支持赤壁市萬噸磚茶康健食品飲料加工項目、抹茶產業開發項目、磚茶原料清潔化加工項目;支持通城縣雙獅茶業茶葉精深加工項目、通城縣霞光茶業精深加工產業園項目。
中藥材 推進生物化工、醫藥保健等副產品綜合利用 重點在通城縣建設年處理中藥材8000噸中藥飲片加工廠,年加工中成藥1000噸中成藥加工廠。
果蔬 重點發展果汁罐頭、脫水蔬菜等休閑食品 重點在通城縣建設紫蘇精深加工產業園;在嘉魚縣建設蔬菜精深加工基地和果蔬脫水產品加工廠;在崇陽縣建設特色水果加工基地。
竹 竹食品、竹工藝品、竹纖維、石墨烯等高附加值產品 推進崇陽縣雷竹筍深加工、雷竹竹材開發利用項目和通城縣楠竹仙酒及竹茶、竹工藝加工項目。
畜禽 發展熟食類、即食類制品 在通山縣新建年產200萬噸飼料加工廠1個;新建年屠宰量生豬10萬頭、雞鴨禽類40萬羽、牛羊1萬頭畜禽加工屠宰場1個。
水產 開發魚類蛋白質、蝦殼素、活性肽、魚味調味料等深加工產品 支持赤壁市小龍蝦深加工建設項目。
綜合型加工基地 通過企業自主研發或校企協同攻關,大力開發生產休閑食品、健康食品、生物醫藥制品、文創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 重點建設高新區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通城關刀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嘉魚嘉安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嘉魚縣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嘉魚嘉安簰洲園子綠色食品加工基地、赤壁暢健農產品加工園等。
三、打造產業集聚發展平臺
在規模種養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拓展鄉村產業,建設富有特色、規模適中、輻射帶動強的產業集聚區。
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十大樣板。構建國家、省、市、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四級聯動”體系,依托6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2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發展其他園區。每個園區緊抓1—2個優勢主導產業和拳頭產品,通過項目集中布局、資源集聚投入、產業集群發展和功能集合構建,提升產業基礎、配套設施、主體實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貫通供應鏈。用3—5年時間,培育綜合產值達到10億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培育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
培育10個特色產業強鎮。支持鄉鎮圍繞主導產業,聚集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建設標準原料基地、產地初加工基地、集約加工轉化基地,提升倉儲保鮮、加工營銷等設施裝備水平,創響“鄉字號”“土字號”品牌,打造主業強、百業興、宜居宜業的農民區域服務中心。用3—5年時間,培育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產值超2億元的農業產業強鎮10個。
培育20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依托資源優勢,打造“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每個村圍繞1個主導產業,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產業聯合體,實現與龍頭企業、專業批發市場有效對接,推動標準化生產、質量可追溯,打造鄉土特色品牌。用3—5年時間,培育20個主導產業總產值超過1000萬元(占全村生產總值50%以上)的特色產業專業村。
專欄2-3鄉村產業平臺載體提升行動
1.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程。
加快建設“咸安區楊畈中藥材現代農業產業園”“嘉魚縣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赤壁市赤壁青磚茶現代農業產業園”“通城縣藥姑山中醫藥現代農業產業園”“崇陽縣雷竹現代產業園”“通山縣九宮山茶業產業園”等6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加大龍頭企業引進力度。
推進“嘉魚縣嘉安農產品加工(物流)產業園”“嘉魚縣康凱糧油現代農業產業園”“通山縣富民水果產業園”“赤壁市現代農業水果產業園”“嘉魚縣陸溪鎮蓮藕產業園”“嘉魚縣金潤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咸安區高橋鎮田園綜合體產業園”“嘉魚聯樂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通城縣藥姑山中醫藥健康科技產業園”“通山縣枇杷產品加工產業園”“通山縣大畈枇杷現代農業產業園”“咸安區馬橋鎮農旅綜合體產業園”等12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提檔擴規。
支持建設赤壁市長江濱湖地區小龍蝦產業園、咸寧高新區黃精綜合產業園、黃袍山國家油茶產業示范園(二期)、咸寧高新區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咸安區幕阜山藍莓產業園、咸安區向陽湖蓮子種植加工觀光產業園、嘉魚綠色水果產業園、嘉魚渡普臍橙產業園、湖北藥姑山中醫藥健康科技產業園、福人藥業金剛藤產業園、通山縣八福康枇杷產業園、咸安區雙溪“三橋”蔬菜產業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
2.產業強鎮建設工程。
支持咸安區向陽湖鎮打造現代農業示范樣板;支持嘉魚縣潘家灣鎮、簰洲灣鎮壯大蔬菜產業;支持赤壁市趙李橋鎮打造茶旅融合示范樣板,神山鎮壯大獼猴桃產業;支持崇陽縣肖嶺鄉建設生豬調出基地,金塘鎮發展“甜蜜”產業;支持通山縣大畈鎮、慈口鄉做大做強水果產業;支持通城縣大坪鄉做優道地藥材基地。
四、加快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培育
深化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每個行政村重點培育1—2個“六有家庭農場”,擇優遴選示范家庭農場。健全家庭農場名錄系統,做好全面統計和生產經營情況典型監測。健全家庭農場財政、金融、用地等扶持政策,發展區域性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組織開展家庭農場示范縣創建。到2025年,全市省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達到50家。深入開展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按照“六有”標準,做強單體社,發展聯合社,做大品牌社,整合薄弱社,淘汰“空殼社”。推進國家、省、市、縣級示范社四級聯創,建立示范社名錄,開展“村社共建”和聯合社培育,加強合作社服務中心和縣鄉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建設。力爭到2025年全市省級以上示范社達到70家。
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鼓勵農民合作社向成員提供各類生產經營服務。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基地建設和訂單方式為農戶提供全程服務。支持發展專業服務公司,鼓勵各類服務組織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新型組織形式。每個鄉鎮重點培育1—2個“約定有合同、服務有標準、過程有記錄、人員有培訓、質量有保證、產品有監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單環節、多環節、關鍵環節、全程托管等多種服務。建立服務主體信用評價機制和托管服務主體名錄,組織有關部門、服務組織、行業協會、標準協會研究制定服務標準和規范。全市農業托管年服務面積達到500萬畝次以上。
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進小農戶之間、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合作與聯合,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經濟組織整合土地資源、涉農項目資金、社會化服務等,引領帶動小農戶發展。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村企對接等形式帶動小農戶發展,通過“農戶+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公司”等模式使小農戶共享合作收益。構建帶動小農戶績效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作為財政支農和項目審批、驗收、示范評定的參考依據。到2025年,全市農戶入社率達到34%。
專欄2-4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行動
1.家庭農場培育工程。實施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鼓勵鄉村本土能人、返鄉農民工、優秀農村生源大中專畢業生以及科技人員等創辦家庭農場,引導家庭農場在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應用先進技術、實施標準化生產、縱向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以及帶動小農戶發展等方面發揮示范作用。
2.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工程。指導農民合作社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章程,建立健全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加強檔案管理,實行社務公開。執行財務會計制度,設置會計賬簿,建立會計檔案,規范會計核算,公開財務報告,按照法律和章程制定盈余分配方案。支持農民合作社應用先進技術,提升綠色化標準化生產能力,建設分揀包裝、冷藏保鮮、烘干、初加工等設施,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總結推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3.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培育工程。培育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面向小農戶開展農資供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建設縣域助農服務綜合平臺和鎮村助農服務中心,發展“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助農服務產前、產中、產后全覆蓋,生產、供銷、信用一體化。推廣政府訂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專業承包等服務方式,實現農機、植保、技術等服務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發展“園區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超市等新組織形式;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名錄庫,做好資格審查、信息錄入和動態更新等工作。4.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提升工程。支持小農戶通過聯戶經營、聯耕聯種、組建合伙農場等方式開展生產,共同購置農機農資,接受統耕統收、統防統治、統銷統結,鼓勵小農戶利用實物、土地經營權等作價出資辦社入社。引導小農戶依法組建產業協會、聯合會,在產品營銷、發展休閑農業等過程中共享市場資源。鼓勵小農戶以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入股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通過統一生產營銷、信息互通、技術共享、品牌共創、融資擔保等方式,與小農戶形成穩定利益共同體。
第四節 推進農業標準化
一、打造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加快產地環境、投入品管控、農獸藥殘留、產品加工、儲運保鮮、品牌打造、分等分級等關鍵環節標準的制(修)訂。開展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打造一批以質量提升為導向的全產業鏈標準集成應用基地。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等,統籌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水平。到2025年,全市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達到300個。
表2-10 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指引
類別 重點任務
茶葉 建成30個千畝綠色防控示范基地,有機茶園、智慧茶園分別達5萬畝、5000畝以上,打造30萬畝高效優質生態茶園。
蔬菜 推廣苗種試種和標準化育苗,推進高效菜園建設,建設1個市級質量安全追溯信息中心。到2025年,綠色蔬菜標準化覆蓋率達到95%以上,蔬菜質量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
生豬 支持赤壁市新建改擴建60家標準化養殖場,發展“代養戶”80個。支持咸安區新建存欄5000頭、年出欄1萬頭以上綠色高效規模養殖場14個。支持通山縣發展溫氏、正邦、正大、海大和雙胞胎等生豬企業+農戶合作代養模式,力爭“公司+農戶”生豬代養規模場達到129個,同時在黃沙鋪、南林橋鎮建1-2個存欄1500-3000頭的良種能繁母豬基地。
竹 推行精準撫育管理,選育優質筍用竹品種,研發清潔高效栽培技術,結合通村通鄉公路建設完善竹區道路,完善筍竹灌溉設施。推廣應用地軌道搬運機、竹筍采挖機具等機械裝備,提升機械化生產水平。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標準化栽培生產、覆蓋早出筍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施有機肥(幼林)“五個全覆蓋”。
中藥材 在通城縣、咸安區、崇陽縣、通山縣建設標準化中藥材示范基地,完善耕作便道、產業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嚴格按照GAP、GMP認證標準進行中藥材種植規范管理。推行林下有機種植、仿生栽培、間套輪作等生態種植模式,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加強病蟲草害綠色防控,針對不同品種和采制環節,制(修)訂道地藥材采收、晾曬、炮制、包裝儲運等系列標準。
油茶 強化種苗質量檢驗和檢疫,落實“三證一簽”制度,嚴格限制外來不明品種。推廣豐產性好、茶籽品質高的優良品種,實行輕簡化栽培技術,制訂種植、管護、采摘、加工、包裝、貯運等各環節標準,健全可追溯體系,全面實行油茶生產許可、產地標識、防偽標識、條碼制度和質量認證。
桂花 建設苗木標準化種植基地,高標準培育常規用苗,提高品相和商品率。建設采花高標準種植基地,建設網格化生產便道和游步道,提高撫育管理和采收機械化水平。
二、建設標準化冷鏈物流基地
在農產品優勢產區,新建改造農產品交易市場、集散中心和物流園區,建設農產品產地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在鮮活農產品主產縣,統籌地方農業產業園、示范園或電商孵化園等資源,建設農產品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在特色農產品主要產區,建設產地田頭倉儲保鮮冷鏈設施與田頭市場。加快農貿批發市場標準化改造,增加零售網點,提升直供比例,重點建設5—6家生鮮蔬菜直供基地,引進2—3家大型鮮蔬交易平臺。加強產地預冷設施、批發市場冷藏設施建設,推廣節能環保冷鏈運輸車輛及相關配送設備,建設3—5家大型冷鏈物流和農產品交易中心。推廣產后預冷、初加工、儲藏保鮮盒低溫運輸技術,發展一體化冷鏈物流,建立跨地區長途調運的“南菜、南果北運”冷鏈物流體系。加快禽肉水產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建立全過程“無斷鏈”的肉類冷鏈物流體系,完善水產品超低溫儲藏、運輸、包裝體系。
三、建立標準化農產品加工體系
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主建設中小型產地初加工車間,在糧油、蔬菜、水果、中藥材等農產品集中產區或規模化示范基地,新建、改擴建一批區域性大型產地初加工中心,取締“三無”小作坊,升級初制加工廠,整合、新建高標準規模加工廠,引進清潔化、智能化加工生產線。構建赤壁青磚茶標準化生產加工體系,統一青磚茶采收標準,推廣鮮葉加工水洗技術和食品級環保包裝材料,建設青磚茶標準化原料加工車間、專業曬場和黑茶檢測中心,推廣磚茶可視芯片電子身份證應用。提檔竹產品加工,鼓勵本土楠竹加工企業整合“低小散”工廠(作坊),完善加工、分級、揀選、包裝、保鮮、儲藏、運輸等配套設施,推進產地初加工標準化。逐步淘汰油茶小作坊加工,圍繞打響黃袍山茶油品牌,統一加工標準、品牌使用、包裝標識。支持龍頭企業在畜禽集中養殖區或養殖示范基地,新建、改擴建一批區域性屠宰廠。
專欄2-5 農業標準化提升行動
1.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工程。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集成應用基地,推進農產品標準化、清潔化、智能化生產,建設一批綠色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
2.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建設1個國家冷鏈物流基地。有序推進以咸安區、嘉魚縣、赤壁市為基礎的冷鏈物流基地儲備建設,力爭新增冷庫庫容50萬噸。續建赤壁曙光智慧冷鏈倉儲配送中心、嘉魚嘉安15萬噸冷庫農產品集散中心,新建咸寧高新信華農產品冷鏈物流加工配送中心、赤壁望家歡國際農副產品物流園、崇陽農副產品冷鏈物流中心,改擴建通
城宏錦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通城新三匯農副產品冷鏈物流園。
3.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工程。在咸安區新建20畝水產綜合交易市場,配套建設萬噸水產品冷藏倉庫。在通城縣建設1個綜合型出口茶交易平臺,在摩洛哥建設1個咸寧茶葉海外展銷中心。在嘉魚縣沿武嘉一級公路新建1個大型蔬菜交易市場,配套建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在通山縣國際商貿城(杭瑞高速通山出口處)建設茶葉批發交易市場1個。
第五節 推進農業品牌化
一、加強農產品品牌體系建設
按照“區域公用品牌+特色產品品牌+企業產品品牌”的模式,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培育“111”行動,重點支持赤壁青磚茶打造百億茶產業核心大品牌,支持各縣(市、區)培育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建立“鄂南十大名優農產品”滾動評選機制,精選“咸寧優品”品牌。到2025年,赤壁青磚茶成為湖北第一、中國馳名、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磚茶區域公用品牌,各縣(市、區)培育2—3個省內知名特色農產品品牌。
二、實施農產品品牌提升行動
加強原產地品牌培育與保護,對優勢產品實行統一商標注冊。建立品牌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標準體系,建設區域公用品牌大數據平臺,完善農產品種養、加工、存儲、流通環節的“出生證”“身份證”“居住證”“學歷證書”信息,實現動態監管。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直銷配送、網紅經濟、農超對接、農企對接等營銷模式,探索建設網紅直播基地,開展直播節活動。構建“鄂南名特優農產品”品牌宣傳、展示、交流、交易平臺,組織參加農博會、農交會、茶博會等展示展銷活動,繼續舉辦赤壁青磚茶產業發展大會,支持品牌農產品在國內一線城市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設宣傳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展示窗口。
表2-11 農產品品牌建設指引
類別 培育重點
茶葉 重點打造“赤壁青磚茶”核心大品牌,恢復和發展“瑤山紅茶”“松峰綠茶”“九宮山茶”“崇陽白茶”“通城毫綠”等名優茶品牌。
水果 重點打造“赤壁獼猴桃”“大畈枇杷”“隱水枇杷”等品牌。
蔬菜 重點打造“嘉魚甘藍”“珍湖蓮藕”“白水畈蘿卜”等品牌。
中藥材 重點打造“通城金剛藤”“通城鉤藤”“崇陽黃精”“通山南丹參”“嘉魚蓮子(芯)”等道地藥材品牌。
糧油 重點打造“康凱蝦香稻”“黃袍山茶油”“阿湯嫂食用油”“石溪彩米”“源盛胚芽米”“赤壁香有機米”“故鄉云紅薯汁”“楊畈燒”等品牌。
畜禽 重點打造“通城兩頭烏豬”“咸安巴馬香豬”等品牌。
水產 重點打造“西流灣簰洲魚圓”等品牌。
第六節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化
一、深化“農業+旅游”融合發展
結合全域旅游布局,推動農業生產與生態旅游、研學旅游、紅色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35條精品鄉村旅游線路。依托果菜茶等特色基地,開發賞花游、休閑采摘、農耕體驗、科普康養等鄉村旅游項目,發展鄉村旅游重點村,培育休閑農業示范點。實施鄉村旅游“萬千百”工程,建設萬間鄉村旅游客房、千桌農家飯,研發百道適合各方游客的咸寧特色菜。發展節會農業,結合溫泉養生文化、青銅文化、嫦娥文化、三國文化、瑤族文化、農耕文化、西涼湖漁業水產文化等資源,擦亮“香城泉都”旅游品牌。推進咸安區、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助力咸寧市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到2025年,省級以上休閑農業示范點達到20個。
表2-12 咸寧市休閑農業精品路線
咸安區:學史賞花人文游、生態田園風情游、美食美景養生游、賞花品竹民俗游、湖鮮歷史文化游、紅色記憶體驗游。
嘉魚縣:渡普鎮大路村斧頭湖畔生態農業園、潘家灣鎮四邑新村樂邑坊、新街鎮馬鞍山村富德蔬果樂園、官橋鎮官橋村八組、官橋鎮白湖寺村舒家灣蜜泉果莊、陸溪鎮印山村康豐源生態農業園、金色年華生態養生谷、團洲島。
赤壁市:萬里茶道源頭觀光線、現代三國赤壁農旅休閑線、隨陽愛情文化休閑觀光線、娘娘山莊山水休閑線、滄湖荷色民宿休閑線、趙李橋瑜伽休閑線。
通城縣:美麗鄉村休閑游、沙(堆)(大)溪線生態山水游、黃袍山國家油茶產業園、幕阜山綠色產業帶生態游。
崇陽縣:避暑養生游、自駕露營游、山水休閑游。
通山縣:楊芳林鄉竹林風、憶江南、大城山生態旅游、九宮山生態農業觀光、大路鄉新橋馮村、山口村產業生態觀光園、大畈八福康田園綜合體、慈口大竹生態旅游。
二、推進“農業+大健康”融合發展
以“藥食同源”植物種植為基礎,依托中國中部康養城、中國桂花城建設,加快發展大健康產業。挖掘中藥材、茶葉等農產品食療價值,提高保健酒、保健茶、保健食品研發生產能力,培育一批健康食藥材基地、生物醫藥制造基地。以功能型水稻種植、保健食藥品加工為基礎,加快建設向陽湖國家級田園綜合體特色康養產業園。圍繞桂花、茶葉、水果、油茶、蔬菜、竹類、中藥材等農業資源,發展集觀賞、康復、養老、膳食調理為一體的健康服務產業,打造一批健康服務管理基地、康養休閑示范基地。到2025年,“藥食同源”植物種植規模達到100萬畝以上,產值達50億元。
三、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
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范工程,圍繞農業內部融合、產業鏈延伸、功能拓展、新技術滲透、產城融合、多業態復合等六種類型,支持各縣(市、區)選擇合適類型開展試點示范,發展縣域范圍內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參與主體多的融合模式,培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依托產業園區、特色村鎮,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發展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結合的多類型融合業態,健全與小農戶有效銜接的融合機制。“十四五”期間,爭創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2個,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2—3個,國家級融合發展先導區1個。
專欄2-6 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行動
1.休閑農旅示范工程。續建完善咸安區黃鶴樓森林美酒小鎮、咸寧楊畈農高區華中百草養生園、嘉魚縣梓山湖蜜月灣玫瑰園、赤壁市俄羅斯方塊小鎮、赤壁市娘娘山萬畝茶園、崇陽縣香榧生態康養產業園、通城縣優質高產水果采摘園、通城縣塘湖知青莊園、通城縣麥市夢幻田園、通城縣高沖人民公社等旅游點。支持咸寧高新區新建農耕印象創意園、特色水果采摘園;支持咸安區新建官埠休閑農業觀光經濟帶;支持嘉魚縣新建斑點叉尾鮰漁博園、七彩田園、金潤休閑農場。支持通山縣新建大畈陽春園食品觀光園、金牡丹生態農業田園綜合體和赤誠水果采摘觀光莊園。以赤壁市汀泗橋鎮、赤壁鎮、官橋鎮、趙李橋鎮、余家橋鄉,通山縣洪港鎮、南林橋鎮,崇陽縣青山鎮,通城縣大坪鄉,咸安區高橋鎮、向陽湖鎮等為重點,建設鄉村旅游重點村。
2.鄉村旅游“萬千百”建設工程。在全市范圍內打造10000間特色鄉村旅游客房,做好1000桌特色鄉村農家飯,開發100道適合各方游客的咸寧菜,讓農民深度融入產業鏈、價值鏈。
3.“香城泉都”旅游品牌建設工程。加快推進中國桂花城、白水畈田園綜合體、三湖連江文化生態旅游區、羊樓洞世界第一茶業古鎮等重大旅游項目建設,辦好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枇杷旅游節、嘉魚文化鄉村旅游節、崇陽縣提琴戲劇節,開展“鄉約白水畈蘿卜小鎮”“馬橋油菜花海鄉村記憶館”“黃袍山帳篷節”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節慶活動。
4.向陽湖國家級田園綜合體特色康養產業園建設工程。在向陽湖文創及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功能型水稻研發中心,功能型水稻大面積種植推廣基地,功能型大米、糖尿病、高血壓保健食品加工基地及特色康養產業園。
5.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工程。
支持嘉魚縣、通城縣創建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在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扶持和投融資機制等方面自主創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支持赤壁市、咸安區、崇陽縣、通山縣爭創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圍繞1-2個特色主導產業,依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融合業態,帶動小農戶發展,示范區內農民收入增幅高于地區平均水平20%。
支持赤壁市趙李橋鎮、通山縣大畈鎮、崇陽縣銅鐘鄉等3個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鄉(鎮)和18個省級示范村開展試點示范工作。支持建設通山縣富水湖柑橘帶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通城縣“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融合發展示范區、咸安區白水畈蘿卜三產融合示范園、咸安區三產融合示范園、咸寧農高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赤壁葛仙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赤壁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
第三章 夯實生產基礎,構建供給與保障體系
強化保供固安全,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提升農業災害防范能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促進糧食生產向重點發展區集中,有力保障糧食、油菜、畜禽水產、蔬菜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第一節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
一、加強耕地保護和利用
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要求,全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科學劃定空間管控邊界,嚴格管制土地用途,嚴禁隨意調整和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加強耕地占補平衡規范化管理,嚴格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監管,力保“十四五”期間全市285萬畝耕地和230.0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質量提升。
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優先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已建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新模式,推動基礎設施配套、地力提升、技術推廣應用、土壤墑情監測等資源要素集成,推進機耕路、田間灌排、骨干水源建設。開展綠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耕地保護、生態涵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園生態改善有機融合,提升農田生態功能,推進生態田、生態渠、生態路建設。加快發展噴灌、微灌和水肥一體化,實施精準灌溉、智慧灌溉工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4以上。“十四五”期間,新建和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100萬畝,其中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萬畝。
三、持續提升耕地地力
開展縣域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加強耕地保護“一張圖”建設。扶持發展種地養地結合、保護性耕作,開展農用地土壤分級分類管控與污染治理修復,強化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普查和監測預警。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分類采取管理措施。嚴格保護清潔耕地,確保面積不減少、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受污染耕地采取外源污染隔離、灌溉水凈化、低積累品種篩選應用、水肥調控、土壤調理、替代種植等技術逐步實現安全生產,確保受污染耕地全部安全利用。
專欄3-1 耕地資源保護行動
1.耕地資源保護與提升工程。在全市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廣施綠肥、秸稈還田等耕地地力提升項目,落實有機質提升補貼;開展酸化土壤改良項目,推廣土壤酸化改良技術、水肥一體化模式;開展樣板田、科技田、示范田、效益田“四塊田”建設。
2.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分年度新建和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100萬畝,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等。
3.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分年度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萬畝,推廣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第二節 保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
一、大力推進兩區建設
高標準開展“兩區”建設,確保全市146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1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地塊全部建檔立卡、上圖入庫。建立監測監管體系,定期對“兩區”范圍內農作物品種和種植面積等進行動態監測。加強“兩區”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深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加快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壓實糧食安全責任。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分解種植面積到縣、鄉、村、主體和田塊,層層壓實責任。將糧食生產面積、總產量等指標和統籌利用撂荒地情況納入各地鄉村振興考核內容,考核結果與“三農”資金安排掛鉤。加強耕地撂荒情況跟蹤監測和督促檢查,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建好糧食生產功能區,開展優質糧工程。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減少生產、加工、存儲、消費環節糧食損耗浪費。“十四五”時期,確保全市糧食面積穩定在295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117萬噸以上。
優化糧食種植結構。推進“兩穩兩擴”,穩定中稻、玉米種植面積,適度擴大雙季稻、紅薯種植面積。重點在赤壁市、嘉魚縣、崇陽縣建設優質糧油主產區。以嘉魚縣為核心,輻射赤壁市、咸安區,發展甜玉米。以崇陽縣、通山縣為重點,在幕阜山區發展籽粒飼料加工玉米,玉米播種面積穩定在30萬畝,其中鮮食玉米8萬畝。以通山縣、崇陽縣為重點,推進淀粉型、食用型紅薯協調發展,紅薯面積穩定在20萬畝。
推進糧食穩產增產。推廣漁稻、再生稻、特色功能稻、高產玉米、特色雜糧等優質專用品種。開展糧食作物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優化稻田綜合種養、水稻“一種兩收”“春—秋”甜玉米連作、玉米紅薯間作套種等糧食高效種植模式。完善農技推廣服務,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生產性服務,引導糧食生產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發展。
三、保持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
保障優質油菜供給。以咸安區、赤壁市、崇陽縣為重點,建設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油菜種植面積穩定在135萬畝以上,油菜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組織實施產油大縣獎勵、油菜輪作試點和國家大型商品油料基地建設等重點項目,推動全市油菜產區雙低品種推廣率達98%以上。以縣、鄉為單位,整建制開展油菜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發展季節性流轉等適度規模經營,示范推廣“雙低雙高多抗”油菜新品種、綠色高質高效“345”模式和免耕飛播技術,油菜單產水平提高20%以上。發展訂單經濟,升級油菜籽加工作坊,扶持做強加工企業,打造以油菜花海為主題、農旅融合發展的旅游品牌。重點培育油菜龍頭企業1—2家,建成油菜農旅融合示范村鎮15個。
保障“菜籃子”產品需求。恢復、擴大生豬產能,統籌推進肉牛、肉羊、家禽穩定發展,支持標準化養殖場建設,改造養殖飼喂、動物防疫及糞污處理等設施裝備,力爭到2025年,全市生豬、肉牛、肉羊、家禽年出欄量分別達到400萬頭、10萬頭、70萬只、4660萬只。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管控要求,推進水產種業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強水產養殖“一縣一業”,大力發展設施漁業,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促進名優水產品發展,力爭到2025年全市名特優水產品產量占淡水魚總量的40%。按照多樣化、市場化、安全化需求,持續優化蔬菜品種結構,壯大露地蔬菜、水生蔬菜,穩定發展城郊設施蔬菜,因地制宜發展高山蔬菜等特色蔬菜,實現品種互補、熟期不同、區域協調發展,保障蔬菜市場充足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專欄3-2 糧油供給保障行動
1.優質糧工程。在咸安區建設水稻新品種展示基地;在向陽湖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功能型水稻試驗示范區;在通城縣建設60000畝綠色高產高效再生稻種植示范基地;在嘉魚縣簰洲灣鎮建設10000畝優質稻(再生稻)-蝦稻生產示范基地。在幕阜山區建設40萬畝生態優質紅薯生產基地,10萬畝高淀粉玉米生產基地。
2.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建設工程。在咸安區、赤壁市、崇陽縣建設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其中咸安區37萬畝、赤壁市31萬畝、崇陽縣18萬畝。建設生產加工一體化示范基地50萬畝,其中集中連片10萬畝。
第三節 提升農業災害防范能力
加強農業設施隱患排查與日常維護,及時升級改造、替換更新設施設備。建立信息共享和會商機制,制定農業災害應急預案,建設自然災害綜合預報預警服務平臺。建設重要農產品保供應急保障中心,加強技術指導和災后復產能力。指導調整抗災農作物種植結構布局,示范發展避災農業。強化動植物保護,做好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建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及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點。強化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鼓勵縣(市、區)建設高標準獸醫實驗室。建立水生動物病情測報體系,健全市縣鄉三級測報網絡。“十四五”時期,確保全市主要農作物病蟲草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力爭畜禽產品產地申報檢疫率和屠宰檢疫率均達到100%。
專欄3-3 應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動
1.應急儲備庫建設工程。建設1個市級糧食應急保障中心(物流園),6個縣級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建設1座市級應急物資儲備庫和2個縣級物資儲備庫。
2.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防控能力提升工程。鞏固提升全市7個國家級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2個全國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點,建立水稻病蟲遠程監測物聯網及草地貪夜蛾監測網點。在全市主要農作物主產區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天敵繁育基地與生物制劑生產場。
3.動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工程。以鄉鎮為單位建立動物疫病防控中心,在定點屠宰場、交易市場和鄉鎮建設動物防疫檢疫信息系統(采集、匯總、分析),在規模養殖基地建設畜禽地理定位及疫情控制系統,在縣級動監所、疫控中心、鄉鎮獸醫站擴建實驗室。
第四章 強化科技支撐,打造智慧農業示范區
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強化農業品種培優,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完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高標準建成咸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不斷提高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智慧農業轉變。
第一節 加快現代種業發展
一、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
開展農業種質資源系統調查與搶救性收集,新建、改擴建一批農業種質資源庫(場、區、圃)。加強苧麻、黃精、金剛藤、獼猴桃等野生植物資源和嘉魚蔬菜、大果紅花油茶、瑤山紅茶、石溪彩稻等特色作物資源保護和利用。推進通城兩頭烏豬、咸安野外游香豬、赤壁今楚首創豬、溫氏黃羽肉雞、通山烏骨山羊等畜禽資源開發和推廣。強化和規范西涼湖鱖魚、黃顙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赤壁皤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崇陽青山水庫斑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通山富水湖鲌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
二、強化良種繁育基地建設
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龍頭企業資源,推進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支持咸安區建設國家農作物良種區域試驗站、國家優質水稻原種擴繁基地、獼猴桃新品種繁育基地。支持嘉魚縣完善大巖湖國家級良種場、叉尾鮰繁育中心和水產省級特種苗種繁育基地,建設潘家灣蔬菜新品種展示園。支持赤壁市打造全國獼猴桃良種繁育中心,擴大無性系茶葉良繁基地面積,提檔升級赤壁市國營種畜場。支持崇陽縣建設南方農作物種子繁育基地。支持通城縣建設“兩頭烏豬”良種繁育基地、道地藥材繁育基地。支持通山縣建設油茶、特色水果繁育基地。到2025年,繁種基地規模、品種覆蓋面和供種水平顯著提高,良種對農業增產貢獻率達到52%。
三、強化種業自主創新
依托高校院所搭建基因發掘與利用共享平臺,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培育突破性優良品種。鼓勵龍頭企業組建品種攻關聯合體,開展“新特優”品種聯合攻關與推廣,培育2—3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種業研發新機制。建設鄂南現代種業展示示范基地,開展生物育種、試驗示范和擴繁推廣。依托湖北省農業種質資源交流共享交易平臺,強化與農業種質資源富集地區合作。
專欄4-1 種業創新發展行動
1.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提升工程。支持嘉魚縣建設斧頭湖野菱角、野藕保護區,斑點叉尾鮰種質資源庫;支持通城縣建設湖北省幕阜山區野生茶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中藥材“雋六味”(金剛藤、黃精、鉤藤、白芨、白術、七葉一枝花)資源庫、“兩頭烏豬”良種保護區;支持通山縣建立野生獼猴桃資源保護區;支持赤壁市、咸安區建設獼猴桃品種資源庫。
2.南方農作物種子繁育基地建設工程。在崇陽縣建設農作物種子繁育基地3萬畝,引進適合鄂南地區種植的作物品種和載培模式,開展水稻、油茶、玉米等農作物“育繁推”一體化示范。
3.商品瘦肉豬種豬聯合育種科研基地建設工程。依托湖北今楚聯合育種科技有限公司,在赤壁官塘驛鎮御屏山村建設500畝瘦肉豬育種平臺,年提供純種豬20萬頭,輻射父母代種豬120萬頭,基因覆蓋商品瘦肉豬2400萬頭。
4.“鄂通兩頭烏豬”繁殖群建設工程。依托通城縣國營種畜場,新建年擴繁“鄂通兩頭烏豬”良種2萬頭繁育基地,新建豬舍及配套設施12000㎡,購置儀器設備200臺(套),開發種豬選育及管理軟件1套。
5.鄂南現代種業展示示范基地建設工程。在咸安區建設200畝種業展示示范基地,配套建設種子展示試驗用房400㎡,購置種子科研監測器材,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示范展示。
第二節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一、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推進楊畈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向陽湖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打造綠色農業科技創新驅動極。建設湖北鄂南特色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集中解決特色農產品生產關鍵技術難題。聯合國家航天育種成果轉化中心,打造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推進“產學研”深度合作,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開展重難點技術攻關。打造農業科技創業苗圃、企業孵化器、星創天地、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雙創”載體,支持通山縣建設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到2025年,農業主要產業實現國家、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全覆蓋,認定10家省級及以上星創天地。
二、引進培育農業科研人才
依托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科研、教育資源,培養農業科研本土人才,重點培育良種開發、生產及精深加工實用技術研發等基礎性研究人才。針對產業關鍵技術瓶頸,強化與省內外頂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引進專家學者,組建“三農”發展智囊團。深化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選派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300名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
三、加快關鍵技術研發推廣
加強糧油、水產、茶葉、油茶、蔬菜、水果、中藥材、竹等重點產業技術攻關,研發推廣生態種植、精深加工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試驗試點納米技術等前沿科技運用于農業領域,為發展集約高效型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安全健康型農業提供技術方案。加快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50個,每年推廣農業主推技術20項。
專欄4-2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
1.綠色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建設工程。加快建設楊畈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3000畝加工園區、30畝鄉村企業孵化基地、1000畝農產品物流園區、農旅產業融合示范園、鄂南中藥材研發中心、華中香料植物研發中心。
加快建設向陽湖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80畝農產品加工物資園區、500畝農業科技展示觀光園、1000畝水稻良種繁育區、500畝水產養殖園、農業科技展示園區。
2.關鍵技術創新突破工程。與國家航天育種成果轉化中心合作,加快航天育種成果轉化。依托農業科技“五五工程”,配合開展科技興農“515”行動,加強與湖北省農科院技術合作,重點開展病蟲害防治、綠色種植養殖技術等關鍵領域新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加快推進油菜345、水產品循環水養殖、畜產品標準化養殖等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每年研發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5項以上。
3.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工程。每個縣(市、區)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建設6-8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其中2-3個具有區域代表性和示范帶動作用,每個基地每年推廣種植養殖新品種1-2個,開展新技術試驗不少于1-2項。重點支持建設咸安區湖北中醫農業科技示范區、赤壁市現代農業高新區、通城縣西豐穗農業科技園、崇陽縣現代農業示范園;支持建設咸寧高新區國家級高標準獼猴桃“兩新一高”(新技術、新品種、高效益)示范基地、咸寧市向陽湖食用菌種植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咸寧市嘉沃藍莓產業化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咸寧市卓遠循環水種植養殖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嘉魚縣三湖現代茶葉種植基地、咸寧市富民現代機械化耕種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4.星創天地培育工程。支持建設沁豐農業星創天地、健民油茶星創天地、愛爾蔬火龍果星創天地,持續推進各級“星創天地”創建。
5.湖北鄂南特色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工程。面向茶、桂花、油茶、竹、獼猴桃等特色農業產業,依托湖北省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湖北黃袍山綠色產品有限公司、湖北巨寧森工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聯合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咸寧市農科院等高校院所,建成高端人才集聚、多平臺綜合、多資源整合、全支撐服務的特色農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產業孵化基地,為咸寧特色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6.“納米農業”試點工程。實施“納米農業”三年行動計劃,開展“納米農業”試點,每個縣(市、區)建設2-4個“納米農業”示范點、示范片。重點研發推廣納米飼料、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納米微增氧等節水凈水技術,探索納米技術全程應用模式,加快推進納米技術在水產、水稻等主要農產品生產上的應用。每年推廣納米水產養殖2萬畝、功能型水稻1萬畝,依托試驗示范,逐步建立起納米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打造咸寧“納米魚”“納米稻”品牌。
第三節 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推進農技推廣機構服務創新
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探索實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綜合建站、縣辦縣管、縣管鄉用等模式,建立鎮(鄉)級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站、所),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技服務體系。加強人才培養,推行涉農院校農技推廣專業定向招生、培養、就業,強化農技推廣人員培訓、定期輪訓,鼓勵基層農技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和業務培訓。支持農技推廣機構與經營主體協同開展農技服務,推行“包村聯戶”工作機制和“專家+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服務模式,鼓勵農技人員提供技術增值服務并合理合法取酬。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選聘特聘農業指導員300人以上。
二、壯大市場化社會化科技服務力量
加快培育經營性農技服務組織,鼓勵各類服務組織聯合合作,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新型組織形式,轉化先進、適用、綠色技術,探索并推廣“技物結合”“技術托管”等創新服務模式,重點在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械化栽培及收獲、倉儲物流等領域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有償服務。鼓勵有條件地區建立完善農業科技服務后補助機制,激勵企業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加大農業科技服務企業培育力度,培育有完備服務標準、服務規范的農業科技服務企業2-3家。
專欄4-3 農業科技應用水平提升行動
1.基層農技推廣人才支撐工程。組織各地農業一線農技人員、專家采取理論學習、參觀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針對新技術、新模式和基層農技推廣信息管理等方面不定期進行知識更新,加快基層農技人員隊伍建設,為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組建“科創咸寧”科技志愿服務隊,建立新時代“科技工作者之家”,對接“萬名人才服務基層行動”,整合科技副鎮(鄉)長、科技特派員、“桂鄉農匠”、科協“三長”及其他志愿力量,推動科技人才“上山下鄉”。
2.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整合農業科研院所及高校資源,不定期開展現場宣傳咨詢活動,為農戶提供種植養殖技術講解、技術資料,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深入開展“桂鄉農匠365”下基層活動,每年組織農技人員、專家組成“桂鄉農匠”團隊,深入基地開展現場技術指導,現場講解、示范操作種植養殖、病蟲害防治、科學施肥等實用技術。
第四節 提升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
一、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改善農機化作業條件,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宜機化改造相結合,重點推進丘陵山區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擴展大中型農機運用空間,加快補齊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基礎條件薄弱短板。推進農機農藝結合,推廣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粉碎還田等農機化技術,補齊油茶定植、水果采摘等環節技術空白,研發引進適宜丘陵山地等特殊地形的專業農機設備。建立健全農機化管理服務體系,培育和發展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加大專技人才培養力度,穩定農機購機補貼、農機報廢更新補貼等政策。推進農機信息化運用,推廣智能化精準化作業終端。培育發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3—4個、設施農業和規模養殖全程機械化示范縣1—2個。到2025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05萬千瓦,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6%,丘陵山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經濟作物、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業及農產品粗加工等機械化率均達到50%以上。
二、加快農業數字化建設
建設咸寧市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完善市、縣、鄉(鎮)、村數據采集體系,逐步開放信息資源匯聚交換和開放共享接口,推進涉農部門、經營主體、社會組織等實現“云化”管理。鼓勵、引導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各環節各領域的應用創新,組織開展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申報推薦。結合地區特色和優勢產業,推進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在農產品主產區率先建成智慧農場、智慧果園、智慧牧場、智慧漁場1—2個。到2025年,全市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達到10個以上。
專欄4-4 農業裝備及信息化水平提升行動
1.農業機械化提升工程。實施農機裝備升級工程,全面落實先購置后補貼、去中間化等便民措施;優化報廢更新工作機制,加快淘汰“變型拖拉機”和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性能差以及難以修復的老舊機械,加快推廣符合“國三”標準的動力裝備。落實湖北省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產業發展行動,依托農機化項目,針對全市范圍內新增聯合收獲機、大中型耕整機和植保無人機等設備,全面推廣北斗高精度車載終端器。實施農機化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積極發展農機服務組織,引進建設農機產業園,培育農機大戶、農機示范社,圍繞“春耕”“三夏”“雙搶”“三秋”等重要農時和關鍵節點,開展技術服務和信息引導,提升農機抗災救災、安全監理執法、快速救援、機具搶修能力。實施農機行業人才隊伍素質提升工程,組織農機大戶、農機公益性服務人員和農機合作社機手開展農機操作與維修、農機作業、農機合作社發展等領域的培訓。
2.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建設工程。支持在咸安區建設咸寧市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構建統一的數據匯聚治理和分析決策平臺,實現數據監測預警、決策輔助、展示共享,打造全市農業農村數據資源“一張圖”。重點建設農業大數據分析中心、農業知識庫及專家在線咨詢平臺、農技推廣交流中心、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動物衛生疫情監管平臺、智能安防平臺、農業農村金融保險服務平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農業觀光體驗平臺。
3.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建設工程。建設集數據采集、農情服務、技術推廣、科技服務、電商平臺、產品追溯、農耕文化展示、有機農業示范、特色訂單農業和高端休閑體驗區等為一體的智慧農業綜合項目,實現項目園區內種植養殖過程智能化管理,實現示范區水、溫、土壤、病蟲防治等全天候監測。重點支持嘉魚縣“150”智能化母豬飼養項目、通城縣可視化農業產業示范園(省級)項目及嘉魚縣農業物聯網體系建設。
第五章 推進綠色發展,打造循環農業先行區
加快建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全面落實長江大保護重大戰略,鞏固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設“1+6”綠色農業開發區,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打造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樣板區。
第一節 加強長江水生態保護
一、打好長江禁捕持久戰
常態化開展水面綜合執法,重拳打擊非法捕撈販賣等行為,確保“四清四無”,徹底清理““三無”船舶”。加強禁捕水域垂釣管理,將垂釣行為監管納入農業綜合執法日常管理范疇。加強漁政執法機構隊伍建設,配齊配強執法裝備,縣級漁政機構船艇配備率達80%以上。建立農業農村、公安、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等多部門、跨區域、跨水域聯合執法長效監管機制,開展建檔立卡退捕漁民常態化監測,推進轉產轉業、技能培訓、政策托底等安置工作有序進行,加強生活困難漁民定向幫扶。強化輿論引導,全面營造水上不捕、市場不賣、餐館不做、群眾不吃的社會氛圍。推進禁捕水域視頻監控綜合執法平臺建設,縣級監控平臺覆蓋率達到100%。
二、修復長江水生態環境
落實長江大保護職責,全面貫徹河湖庫長制。建立健全武咸聯席會議制度,共建長江中游生態文明示范區。結合主體功能區建設,穩步推進退垸還湖。加強重點河湖庫區水環境綜合整治,構建沿長江生態帶、幕阜山生態帶和金水、陸水、富水、斧頭湖、西涼湖、黃蓋湖等“兩帶三水三湖”生態屏障。推進水生生物資源修復行動,加強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監測,定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建立放流苗種追溯體系。
專欄5-1 長江水生態保護行動
1.長江水生物生境保護工程。
全面在長江赤壁至嘉魚段、西涼湖、赤壁市皤河、黃蓋湖、鴨棚口河流域、赤壁市陸水河、通山縣富水湖全流域7個禁捕區域開啟“十年禁漁”。
在淦河、嘉魚三湖連江水系、雋水河、龍潭河、斧頭湖、西涼湖、蜜泉湖、大巖湖、王家寨湖、章家湖等重點區域開展河湖庫水環境綜合整治和水生生物資源修復行動。
定期開展增殖放流行動,每年在陸水河、西涼湖、黃蓋湖開展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活動,放流長江重要經濟魚類、魚苗、魚種及底棲動物。
2.長江禁捕監管能力提升工程。
常態化開展禁捕打非斷鏈行動,加強長江流域水面岸邊巡邏執法,確保長江無漁船,岸邊無網具、無違規垂釣,水域無生產性捕撈行為;加強魚類交易市場監管力度,確保市場無“長江魚”交易,餐館無“長江魚”招牌、無“長江魚”菜品;持續推進退捕漁民安置工作,確保漁民全部轉產轉業。
提升漁政執法裝備水平,配齊執法快艇船只、遠程監控設施及無人機裝備等,將紅外熱成像、無人機自動駕駛、目標行為自主識別定位、GIS等高科技技術手段運用到湖泊河流巡查巡視中,實現人防、技防、物防和空中、地面、水面綜合防治防捕相結合。
3.水域綜合治理和修復工程。
開展塘池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重點支持赤壁“三湖”流域水體修復項目,沿湖兩岸植樹、河坡植草、水面養萍、水下種草、水中放養生物鏈搭配魚蝦,建設湖泊濕地,修復水生態環境。在斧頭湖、蜜泉湖、大巖湖、馬鞍河、長港等區域開展小流域農業生態治理示范項目,建設生物攔截帶、污水凈化塘等工程,建立水污染源監測點。開展大湖生態修復工程,對保護名錄湖泊進行水生態修復。加快淦河疏浚工程、富水航道疏浚工程和陸水河疏浚工程實施,全面完成斧頭湖、西涼湖2.6萬畝退垸還湖任務。
第二節 強化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
一、推動農業清潔生產
整市推進“兩精兩減一增效”工程,加快推廣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精準高效施藥、輪換用藥等科學用肥用藥技術,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和農作物病蟲害系統防治與全程綠色防控,促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推廣節水、節料等清潔養殖工藝和干清糞、微生物發酵、全價人工配合飼料、池塘“零排放”生態圈養等實用技術,推進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試行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白名單制度,促進養殖業污染源頭減量。到2025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5%,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50%,化肥、農藥利用率穩定在40%以上。獸用抗菌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水產養殖主產區實現尾水達標排放。
二、推進產地環境凈化提升
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以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為主的綜合利用技術,推動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應用。加快應用推廣可降解農膜,全面實施農膜、農藥包裝物回收行動,推進農資與再生資源“兩網融合”試點,鼓勵全市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和網點開展廢舊農膜、廢棄農藥瓶回收等服務。加快實施“一場一策”,推進以肥料化、能源化為主的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農膜回收率達8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
加快農業面源污染示范區建設。開展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以縣為單位,統籌開展畜禽糞污、養殖尾水、尾菜、秸稈等種養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構建從源頭控制、過程削減、區域調控及循環利用全過程綜合治理模式,探索建立可持續的工程管理與運營機制,提供低成本、高收益、可復制的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樣板。
三、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加快發展連作套種、種養結合、農牧配套的生態循環農業,支持畜禽養殖大縣、糧食和蔬菜主產區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試點,探索建立糞肥運輸、使用激勵機制,培育糞肥還田社會化服務組織,推行畜禽糞肥低成本、機械化、就地就近還田。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培育生豬生態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場和綠色示范牧場。到2025年,茶園、菜園綠色標準化生產覆蓋率分別達到100%、95%,池塘水產健康養殖普及率達75%以上,畜禽生態養殖普及推廣率達90%以上。
專欄5-2農業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行動
1.“兩精兩減一增效”工程。梯次開展精準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減藥減肥,增加效益的“兩精兩減一增效”試點。到2022年,全市50%以上行政村開展試點工作,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1.5%以上,利用率提高1%以上,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到2025年,“兩精兩減一增效”工作實現全覆蓋。
2.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工程。重點在兩湖流域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技術試點示范,持續開展潘家灣鎮、渡普鎮萬畝蔬菜綠色防控示范,賀勝橋鎮茶葉綠色防控示范和向陽湖鎮水稻、油菜綠色防控示范,通過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實現農藥減量增效,有效遏制病蟲危害,保障農作物生產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
3.綠色種養循環試點工程。組織遴選綠色種養循環試點縣(市、區),支持試點縣(市、區)整縣開展糞肥就地消納、就近還田補獎試點,以縣為單位構建1-2種糞肥還田組織運行模式,完成綠色種養循環糞肥還田利用(含商品有機肥)試點面積10萬畝以上,形成發展
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的技術模式、組織方式和補貼方式,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經驗。
4.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工程。在全市200畝以上養殖戶開展池塘養殖清潔生產改造,推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減排、網箱養殖減排等技術模式,嚴格落實水產養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單制度,輻射帶動工程化池塘養殖、尾水凈化系統在全市水產養殖基地全覆蓋。
(五)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工程
咸安區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重點建設楊堡河、汀泗河、淦河、橫溝河流域示范區。配套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尾菜沼液循環利用、健康水產養殖等設施設備。
嘉魚縣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重點建設潘家灣、簰洲灣、高鐵嶺示范區,配套農業廢棄物處理中心、糞污儲存棚堆糞棚、秸稈加工車間、尾菜加工車間等設施設備。
赤壁市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重點建設黃蓋湖、陸水河等流域示范區,開展秸稈、尾菜、廢舊農膜及廢棄農藥包裝物等四類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配套建設農業面源污染自動監測站、人工定位監測點、地表徑流池和農田排水收集池等設施設備。
第三節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一、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推廣應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完善農藥管理平臺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用檔案平臺。推廣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探索建立養殖證制度,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碼規范應用。健全農產品安全應急機制,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和重大節假日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監測、預警。持續推進“雙安雙創”工作,推進咸安區創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赤壁市、崇陽縣、通城縣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工作。“十四五”期間,全市農產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到2025年,省級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達到4個以上。
二、強化農業執法監管
嚴格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建立農業綜合執法事項清單。完善農資生產經營企業,農產品生產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監管名錄庫,嚴格監管生產經營行為,嚴厲打擊嚴重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侵害農民利益的違法行為。加快農業綜合執法信息化建設,實現全市農業綜合執法機構信息共享。建立執法經費財政保障機制,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定期開展執法人員能力提升培訓。到2025年,執法智能處理系統運用率達到100%,確保不合格產品100%依法查處。
第四節 推進“1+6”綠色農業開發區建設
一、構建區域循環農業體系
加快建設“1+6”綠色農業開發區,推進典型縣域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綜合示范,推動多形式產業循環鏈接和集成模式發展。加強養殖主體、種植主體、生態造林場主(企業)、農業廢棄物利用與處理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之間的循環對接,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化、高值化利用,加快建立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種養循環體系。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改造,建設循環經濟園區和基地,完善園區循環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集中安全處置、垃圾污水減量排放,形成種養加銷一體、農林牧漁結合、三產聯動發展的現代復合型循環經濟體系。力爭到2025年,整體構建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循環利用體系。
二、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
在農業綠色開發區建設基礎上,總結適合咸寧市農業綠色發展的模式和集成技術,在綠色生產技術、綠色發展標準、綠色產業延伸、綠色生產經營體系培育、綠色發展政策創設、綠色數字農業等方面形成一套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力爭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蓋全市的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
第六章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打造美麗鄉村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加快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示范建設,構建“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格局,打造全國生態宜居鄉村振興樣板。
第一節 科學推進村莊規劃建設
在縣(市、區)國土空間規劃中,根據不同村莊資源稟賦,科學確定村莊分類布局體系規劃。對城鎮開發邊界外的村莊,以行政村為單元,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按“多規合一”要求有序推進村莊規劃編制,統籌農業產業、村民點住宅用地、公共服務設施、市政配套設施、人居環境治理等合理布局。制定《咸寧市公園化美麗鄉村規劃導則》《咸寧市鄉村振興工程規劃建設參考圖集》《咸寧市農村個人住房樣板戶型推廣圖集》等,引導規劃實施,彰顯鄉村特色風貌環境,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品位。
第二節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一、推進農村道路升級改造
高質量建設“四好農村路”,開展公路橋梁“三年消危行動”,結合村莊布局,推進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有序推進低等級公路升級改造。“十四五”期間,新改建“四好農村路”1500公里以上。實施“交通+”戰略,發展“路衍”經濟,繼續開展“美麗農村路”“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示范鄉鎮創建,深化鄉村公路路域環境潔化、綠化、美化“三化”行動,深化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加強農村公路管理機構建設,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
二、提高農村供電服務水平
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及時進行整改擴容,同步開展配電自動化建設,解決鄉鎮供電電網老舊、容量低、電壓不穩等問題。統籌推進城鄉智能電網建設,開展鄉村分布式儲能、新能源并網等新技術試點應用,建設農光互補發電基地,解決局部地區電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等問題。到2025年,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9%。
三、加強農村供水保障能力
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加快實施6個城鄉供水一體化和區域供水規模化項目,健全農村供水工程長效運行管護機制。強化水源保護和水質保障,嚴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理,健全水質檢測監測體系,配套完善農村供水工程凈化消毒設施,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農村集中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四、推進“氣化鄉鎮”全覆蓋
深入實施“縣縣通”“氣化鄉鎮”工程,加強計劃銜接和管理,加快城市輸氣管網向山區鄉鎮延伸,在人口相對集中的中心鄉鎮區、中心村等居民點設置管道天然氣。支持赤壁市、咸安區、通山縣、崇陽縣等生物質能豐富區域開展生物天然氣工程建設,加大對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生活垃圾及農林廢棄物資源化、清潔化利用等生物質能開發支持力度。力爭到2025年實現全部鄉鎮通天然氣。
五、深入開展數字鄉村建設
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全面開展12316益農信息社建設,結合“鄂匯辦”構建“咸寧辦”一站式數字生活服務平臺,建立高效便捷的線上村民溝通反饋渠道。推進“全光網咸寧”升級改造,構建覆蓋農村的高速光纖寬帶網,加快通訊基站、網絡光纜和廣播電視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到2025年,行政村5G通達率達到80%。
六、打造農村物流體系
加快建設縣級物流中心、鄉(鎮)物流綜合服務站和村級物流網點,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持續實施快遞進村工程,發展共同配送,鼓勵直接到戶。開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進村級電商服務站全覆蓋。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建設,鼓勵對接電商平臺打造網紅縣、產業村,新培育省級農村電商示范鎮10個以上。
專欄6-1 農村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提升行動
1.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工程。進一步鞏固20戶規模以上自然村通村公路建設成果,加快20戶以下自然村通村路建設。持續提高道路硬化比例;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有條件的農村道路應設置雙車道;在陡坡、急彎、臨崖、臨水、道路交叉等危險路段設置必要的安全、防護和警示標志;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積極創建“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示范鄉鎮。
2.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推動老舊電氣線路整治,形成以220千伏變電站為樞紐,110千伏電壓等級為主、35千伏電網為輔的網架結構,農村中低壓配電網供電能力、電能質量顯著提高,低電壓徹底消除。在赤壁市、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等農村、林區推進光伏發電基地建設,解決偏遠地區生活用能問題。
3.農村飲水提標升級工程。整合城鄉供水資源,結合水利項目投融資和PPP模式開展規模化集中供水和城鎮管網延伸工程,支持通山縣廈鋪水廠、通城縣關刀水廠、崇陽縣第二水廠等開展供水管網延伸工程,支持通山縣寶石水廠、通城縣龍潭水廠、崇陽縣關山水廠等農村水廠開展改擴建工程,確保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5%,農村每人每天可獲得的水量不低于35升,生活飲用水水質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
4.“氣化鄉鎮”全覆蓋工程。加快建設由咸寧高新區、赤壁市通往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的兩條天然氣長輸管道,2022年底實現階段性通氣,2025年實現穩定通氣。
5.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統籌規劃“三網融合”基礎設施,促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共建共享。加快推進“幸福新農村IPTV”、農村寬帶網絡全覆蓋。搭建涵蓋就業、就醫、出行、居家、養老等多功能板塊的農村數字生活服務平臺,提供接入各類智慧民生服務的總入口。
6.縣域物流集散中心建設工程。新建通山縣物流倉儲分撥中心、赤壁市公共配送中心、嘉魚縣新街鎮農副產品集散物流中心、崇陽縣現代物流產業園,改擴建通城縣玉達物流園。
7.農村電商提檔升級工程。建成6個高標準縣域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利用淘寶、京東、郵樂購、供銷e家等電商平臺資源,建設完善縣級運營中心、村級服務站點,培育電商經營企業和經營戶。支持咸寧職業技術學院與全國“村村播”工程運營中心合作建設直播學院,以縣為單位開展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建設淘寶網紅培訓基地和直播基地。
第三節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一、推進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以縣(市、區)為單位,合理規劃學校布局,統籌配置城鄉師資,建好建強鄉村教師隊伍,推動優質學校輻射農村薄弱學校常態化。支持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實現普惠性幼兒園全覆蓋。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推進農村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到2025年,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
二、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加快建立健全農村公共衛生三級網絡,加快建設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推進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改善村衛生室醫療條件。開展和規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婦幼、老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加強鄉村醫療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農村醫療工作人員福利待遇,落實醫務人員工作生活保障。到2025年,村級衛生室不小于60m2,鄉鎮衛生院達到二級醫院水平。
三、強化農村養老及關愛服務
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多層次農村養老和關愛服務體系,支持有條件的行政村建設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等綜合養老服務設施,開發農村康養產業項目,推廣“幸福之家”等互助性養老服務。到2025年,農村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60%以上。
四、提升農村綜合服務水平
鞏固提升“村村響”“戶戶通”工程,推廣“互聯網+服務”,提高公共服務響應效率和突發事件處置能力。建設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推進便民服務中心等政務服務設施,綜合文化站、“三館一站”、體育場地等文化體育服務設施,農村電商服務站等生活服務設施,警務室、防災避災場所等公共安全服務設施全覆蓋。加強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深入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按照占地小、硬化少、碑臥倒、綠化好的要求推進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到2025年實現所有縣(市、區)及鄉鎮中心村全覆蓋。
專欄6-2 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提升行動
1.農村教育提升工程。以縣為單位辦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小規模學校,提高教學設施設備標準。擴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覆蓋面,配合實施“雨露計劃”,實現教育對口支援全覆蓋。
2.健康鄉村計劃推進工程。推進縣域診療中心建設,建立鄉鎮檢查、縣級診斷的遠程分級診療機制,重點提升基層在檢驗、影像、心電、消毒供應等方面的服務能力。推進“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加強薄弱鄉鎮衛生院和特色科室建設。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上門服務、簽約服務、巡回醫療,打造農村3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提供慢性病管理、日常護理、健康教育等。
3.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工程。有序推進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新建、改擴建,完善便民服務大廳、培訓學習活動室、鄰里空間活動室、居民談心室等服務設施,開展飯后電影院、周末大課堂等服務活動,加快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綜合服務設施總面積不低于500m2。
4.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工程。落實“縣聘鄉用”機制,每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配備2名以上工作人員。培養鄉鎮文化站站長、村級文化協管員、民營院團演出隊伍、非遺傳承人、文化團隊、文化志愿者,擴大公共文化輔導員志愿者隊伍。
5.文化惠民工程。運用“戲曲進鄉村”“紅色文藝輕騎兵”“文化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等平臺開展惠民演出活動。依托文化“進企業”“進學校”“進機關”“進農村”“進軍營”等活動,每年深入農村展演1000場次。
第四節 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一、鞏固提升村容村貌
以通山縣南林橋鎮石門村、崇陽縣天城鎮茅井村、通城縣塘湖鎮望湖村等村莊為示范點,推廣鄂南民居風格圖集,提高農房建設質量,帶動城鄉住宅風貌全面改造。深化村莊清潔行動,設立村莊清潔日,常態化開展“四亂”治理,全面推廣“四員一崗”保潔管理機制,建立常態化“評四美”評比機制。開展村莊道路美化亮化,推進電力、電視、網絡“三線合一”。以村居公園建設為重點,推廣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小三園”模式。
二、統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持續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統籌建設農村生活垃圾陽光堆肥房和資源化處理站。推進垃圾分類治理,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建設。探索有機質垃圾固液分離、就地處理,加快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實現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和資源理化利用全覆蓋。
三、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黑臭水體治理等工作,加快推進小微水體綜合整治,壓實小微水體“一長兩員”責任,實現小微水體“三無”目標。推進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將鄉鎮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分類分批次建設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建設污水管網。對暫時無法集中處理的,推行連戶處理模式,建設人工濕地池或者一體化凈化槽等污水分散處理設施。全域推進“四水共治”,打造200個“四水共治”項目試點。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以上。
四、深入推進廁所革命
推進新一輪農村“廁所革命”,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全面開展“五大攻堅行動”和農村改廁“回頭看”,全域開展“三通三有”公廁建設。支持開展“改廁+生活污水”一體化處理、農村改廁“收集+處理+利用”等創新模式試點,實施廁所糞污同步治理、達標排放和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實現“三通三有”農村公廁全覆蓋。
專欄6-3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
1.村容村貌提升工程。以鄂南民居風格圖集為基礎,引導開展村居改造,突出鄂南民居風貌特色。深化農村“四亂”治理,統籌開展日常保潔,專項整治,綜合處理。聘請“四員”,組建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隊,由村黨支部書記或駐村第一書記擔任隊長,實行村級主管,鄉鎮考核,部門督辦,縣級保障,組織開展村莊保潔、護林、護路、河湖庫巡查保潔等工作。每月至少固定一天設立“村莊清潔日”,積極探索“支部主題黨日+環境整治”活動機制、建立“周五下午環境衛生大掃除”制度和“鄉賢理事會監督環境整治”機制。常態化開展“評四美”活動,市級每半年開展一次評比,縣級每季度開展一次評比,鄉級每月開展一次評比。
2.村居公園建設工程。結合農村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依托當地水體、古建筑、祠堂、古跡,在村(居)委會和100戶以上居民點建設小游園,全市每個行政村至少建成1個。
3.農村垃圾分類推進工程。每個村民小組配置1處可回收物、有機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四類垃圾集中收集點。每戶統一配置可漚肥、不可漚肥兩個垃圾桶;國省道等主要干道沿線的集中居住村莊每5戶(或50米內)配置可漚肥、不可漚肥垃圾桶2個。每個自然村配1個轉運箱;每個鄉鎮配備相應數量的轉運車,建成1個以上垃圾中轉站,經合并的鄉鎮或鎮域面積較大的鄉鎮配備2個及以上垃圾中轉站,有條件的地方配備吸糞車,每個自然村建設1個堆肥池。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定點收集并集中處理,推行資源化、減量化處理,夏季間隔兩天以內及時清運。每個村民小組至少配備1名保潔員,每名保潔員配置1輛手推轉運車,負責村內公共區域、公廁的衛生保潔和堆肥池的管護等工作。
4.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分類完善鄉鎮污水基礎設施建設。優先將西涼湖、斧頭湖、飲用水水源地周邊、治理示范村、整治村和污染量集中區域的農村生活污水,接管至城鎮污水處理系統集中處理。對人口密集村莊,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網、調節池、微動力處理設施和人工濕地等進行處理;對人口相對集中的村莊,建設收集管網、大三格和人工濕地等進行處理;對分散居住的農戶,以農戶廁所三格式化糞池建設為基礎,建立家庭分散式水資源凈化系統,突出自然凈化和循環利用。
5.農村廁所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廁所革命”,實現農村地區戶廁“愿改盡改”,確保每戶新改建無害化廁所1個。全域開展農村公廁文化“三通三有”建設和公廁文化評比活動,到2025年實現“三通三有”農村公廁全覆蓋。
6.農村小微水體綜合整治工程。將小微水體治理納入河湖長制管理,加大河流、塘庫、渠道、小溪溝等入河排污口監管力度。加快恢復小微水體基礎功能和自然形態,以縣域為單元、河流為脈絡、村莊為節點,推進農村水系綜合整治,運用清淤疏浚、水系連通、岸坡整治、河道清障、河湖管護等措施,集中連片推進、水域岸線并治,清除人民群眾身邊污染;加快實施水庫和塘堰“清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利風景區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第五節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積極對接鄉村振興試驗示范區、城鄉發展融合示范區等重點建設項目,開展多村聯創、多線聯建,引入“政府+企業”聯合經營管理等新模式,探索鄉村產業、村落風貌、人文環境統籌發展的新路徑,全域開展美麗鄉村示范建設。到2025年,力爭打造2個美麗鄉村示范區、20個美麗鄉村示范片帶、200個左右美麗鄉村示范村,構建點上出彩、面上出新、帶上成景、全面鋪開的全域美麗鄉村藍圖。
建設200個左右美麗鄉村示范村。以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為重點,推進特色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富民產業發展,打造一批精品村和亮點村。示范村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以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覆蓋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覆蓋率、農村戶廁無害化率均達到100%。
打造20個美麗鄉村示范片帶。以美麗鄉村示范村為依托,整合周邊主導產業相關、景觀資源相連、文化特色相近的行政村,推進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以人居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完善、特色產業培育為主要內容,打造獨具特色的集生態秀美、村容整潔、產業富民、鄉風文明于一體的美麗鄉村綜合示范帶。每個縣(市、區)在主干道沿線、河流湖泊沿岸重點打造2—4個集中連片的示范片帶,每個片帶不少于2個村,示范村比例達到50%以上。
打造2個美麗鄉村示范區。按照環境美、發展美、生活美要求,鼓勵各縣(市、區)爭創美麗鄉村示范區。開展景區化建設,打造一批美麗鄉村風景線。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批農業示范引領項目。以村莊人居環境提升和村莊風貌打造為引導,帶動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投身鄉村新型服務業。每個區示范片帶不少于4個,示范村比例達到50%以上。
專欄6-4 美麗鄉村建設行動
1.美麗鄉村示范建設工程。制定全市美麗鄉村建設標準,梯次安排、滾動建設。每個村發展1-2個有市場前景的主導產業,培育1-2家有帶動作用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有序推進農房及院落風貌整治,形成統一的建筑風格,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村莊風景線。深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各項考核指標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重點建設2個示范縣、20個示范片帶和200個示范村,全市美麗鄉村占比達到20%以上。
2.鄉村振興試驗示范區建設工程。咸安區重點推進馬橋鎮鄉村振興示范圈建設。赤壁市重點建設以柳山湖、車埠鎮、赤壁鎮、趙李橋鎮、茶庵嶺鎮為核心的鄉村振興試驗區。通山縣重點在楊芳林鄉、大畈鎮、燕廈鄉、九宮山鎮、大路鄉、南林橋鎮、黃沙鋪鎮等地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帶。
3.官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工程。重點支持建設大洲湖體育文化產業園、大洲湖生態旅游綜合開發項目一期、大洲湖生態農業基地、官埠橋鎮鄉村振興文化產業園、大洲湖生態建設示范區項目、原鄉假日小鎮、梓山湖·長島未來城、際華園、卓爾大洲湖運動小鎮。
4.華潤·赤壁市生態治理和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工程。與華潤集團合作在赤壁市開展“政企聯合”鄉村振興示范建設,重點開展湖泊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發展漁光互補、農光互補、藥光互補項目(光伏發電)、裝配式建筑產業及循環產業、建設華潤生態文旅小鎮、休閑度假中心、花園式小區等。
第七章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打造活力鄉村
以處理好農民土地關系為主線,以完善產權制度、均衡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實現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全面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第一節 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一、健全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機制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行城鄉統一戶口登記制度,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和服務人口掛鉤機制,健全農民依法自愿有償退出農村“三權”機制。落實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及后續升學政策、進城落戶農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搭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平臺,開展職業指導、培訓及技能鑒定等公共就業服務。健全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對入鄉人才融資、住房、子女家屬就業等實際困難給予政策傾斜,推進城市教科文衛體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鄉村,支持運用雙向兼職、技術入股等形式柔性引才用才,探索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的雙向認定機制。
二、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
落實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等政策,開展“點對點”招商活動,引入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產業鏈關鍵領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進入養老、衛生等鄉村生活性服務業。探索政府引導下的社會資本與村集體合作共贏模式,健全社會資本入鄉風險防范機制。
三、提升鄉村金融服務水平
推進“兩權”抵押試點,加快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進一步盤活農村資產。推進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村企業等主體電子信用檔案建設,完善信用評價與共享機制。完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健全農業信貸擔保費率補助和以獎代補機制。推動政策性保險擴面、增品、提標。
四、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
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加快縣、鄉、村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推動公共資源在縣域內實現優化配置,推進冷鏈物流設施、農貿市場、綜合檢驗檢測認證中心、技術研發轉化中心、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加工流通企業向鎮域集聚。
專欄7-1 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促進行動
1.人才入鄉促進工程。建立在外咸寧籍人才信息庫,開展網絡招聘、“優秀學子家鄉行”等活動,鼓勵回鄉創業興業。按照“人才+團隊+項目”模式,鼓勵高層次人才(團隊)到縣域開展技術創新、課題研究、項目合作,到鎮村兼職任職。推行職稱定向評價、使用、聘任,把在農村服務、掛職、輪崗交流作為職級待遇、職稱評定重要條件,表彰獎勵適當向農村基層傾斜。
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利用現有科教設施、培訓機構資源,建設1個市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平臺和6個年培訓能力3000人以上的縣級公共實訓鑒定示范基地,組織農業轉移人口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每年力爭組織培訓1.5萬人次以上。
3.資本下鄉促進工程。實行“策劃包裝一批、前期推進一批、成熟推介一批”的項目儲備模式,開展“走出去,請進來”系列活動。圍繞農業產業延鏈強鏈優鏈,精準對接工商資本匹配項目需求,謀劃農業生態旅游、大康養等重點項目。
4.鄉村金融服務提質擴面工程。以小額貸款、零售金融為重點,突出面向農業生產大戶、新型經營主體、中小企業、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小微普惠領域金融服務。探索“核心企業+農戶合作”模式,進一步優化“益農貸”“飼料貸”“創業貸”等農村信貸產品,強化農業保險與災害救助、生態保護補償、農村信貸等的政策合力。
第二節 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
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強化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規范社會資本流轉土地經營權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查和風險防范,開展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鼓勵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二、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農村宅基地統計調查制度,規范開展房地一體宅基地日常登記管理,明晰宅基地所有權具體歸屬。探索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資格權的有效途徑,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結合鄉村旅游業,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
三、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
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明確入市范圍、主體和權能,簡化審批審核程序,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權房地一體、分割轉讓。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
第三節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一、深化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
繼續推進農業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進一步推進股份制合作經濟發展,推廣村委會+基地+農戶、農戶+合作社、村委會+公司或合作社等聯營模式。鼓勵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深入農村扎根農業,探索農村產權要素抵(質)押貸款信貸新機制,加快農村產權資產化。健全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監督管理制度,完善集體資產股份繼承、有償退出和抵押擔保制度,支持有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
二、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
建立完善市級農村資產交易管理信息平臺,全面建成縣、鄉、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強化信息傳遞、價格發現、交易中介等服務功能,加快接入湖北農村資產交易管理信息平臺,實現統一聯網、數據共享。探索建立農村產權資產評估和融資擔保服務體系。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監管制度。
第四節 統籌推進其他改革
推進市縣農場企業化改革,加快推進行政職能移交和社會職能改革,實現政企、事企分開。完成資產評估和認定處置,成立現代農業產業公司,建立現代化企業經營管理制度。盤活農場土地資源,適度加大各類農業產業項目對農場傾斜。力爭到2023年底,完成農場公司化改造。深化農業農村領域“放管服”改革,推進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和涉農事項“證照分離”改革,積極開展行政審批標準化示范試點建設和“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建設覆蓋縣、鄉、村三級聯動的“一張審批網”。統籌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農業水價、糧食收儲、供銷合作社等改革。健全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和運行機制。
第八章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打造富裕鄉村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推進脫貧地區規劃、政策、項目、工作有效銜接,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加快實現農民富裕富足和農村地區全面振興。
第一節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一、扎實開展防止返貧監測工作
建設防返貧監測平臺,對邊緣易致貧戶、脫貧不穩定戶、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進行監測,加強民政、醫療、住建、殘聯、鄉村振興等部門數據交互,建立返貧風險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對出現重大返貧致貧風險對象,因戶制定幫扶方案,落實幫扶措施,確保返貧致貧風險迅速消除。穩定“防貧保”資金規模,加快“防貧保”推廣工作。
二、持續做好脫貧人口后續幫扶
持續做好就業扶持和易地搬遷后續幫扶,多渠道增加脫貧戶收入,采取以工代賑等方式,優先為脫貧監測對象提供勞動機會,設立“十員”專崗,優先保障已脫貧人口就近就地就業。引導脫貧對象自主創業,鼓勵脫貧戶將房屋、土地、林地等閑置資源投入到市場經營主體。對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和其他措施獲得足夠穩定收入來源的,按規定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并按困難類型轉介專項救助和給予臨時救助。
三、持續改善脫貧地區基礎設施條件
推進脫貧地區由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向村級“十有”拓展。加強脫貧地區公路、電網、5G網絡、移動物聯網建設等基礎設施,村級客運站點、文化、體育、公共照明、快遞物流、村級電商服務站等服務設施建設與管理。
專欄8-1 脫貧成果鞏固行動
1.防返貧監測平臺建設工程。建設防返貧監測平臺,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已脫貧但不穩定戶和收入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邊緣戶,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國家扶貧標準1.5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殘、因災等引發的剛性支出明顯超過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縮減的家庭實行動態管理。
2.脫貧戶增收保障工程。通過以工代賑方式,優先吸納脫貧對象、邊緣易致貧人口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小型水利、鄉村道路等涉農項目的建設和管護。已脫貧村光伏電站收益80%用于“十員”專崗,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十員”專崗每縣不少于3000個,咸安區、赤壁市、嘉魚縣“十員”專崗每縣不少于2000個。廣泛動員企業開發適合脫貧監測對象的就業崗位。
第二節 建立有效銜接機制
一、推進規劃銜接與聯動
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目標任務、重點工作納入鄉村振興規劃,相關舉措向脫貧地區傾斜,按照發展基礎分類推進。堅持脫貧村和非貧困村、脫貧戶和一般農戶一體規劃、協同推進,因地制宜編制村莊規劃,將區位條件優越、發展基礎好的鄉鎮定為先行示范鄉鎮,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樣板。將發展基礎較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較輕的鄉鎮定為正常推進鄉鎮,通過政策扶持接續推進。將發展基礎薄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重的鄉鎮定為持續攻堅鄉鎮,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堅持集中資源、重點推進。
二、推動政策轉型與接續
落實5年銜接過渡期,保持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就業扶貧等民生保障政策總體穩定。將健康扶貧工作機制轉為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框架下進行,實行脫貧人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差異化資助和待遇支付政策。繼續開展小額扶貧貸款項目,確保風險補償金規模和代償比例不變。落實創業擔保貸款項目,完善創業就業獎補政策,引導企業參與就業扶貧,按吸納一人補貼2000元的標準給予獎補。鼓勵新農人返鄉創業,按規定給予2000元一次性創業補貼。落實各項教育資助政策,繼續實施“雨露計劃”,對符合條件的脫貧戶(含監測戶)家庭學生按照每學期不低于1500元的標準予以扶持。建設市級消費幫扶集散交易中心,引導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平臺、批發市場等與脫貧地區建立穩定產銷對接關系。繼續開展“保災+保價”助農興農雙保險,為農戶產業發展提供保障。繼續實施低收入人口危房改造。繼續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困難群體代繳部分或全部保費。
三、鞏固提升重大項目建設成效
加強扶貧項目資產后續管理,開展扶貧資產確權和登記,全面摸清資產底數,建立縣、鄉、村三級資產確權臺賬,按照縣級政府統籌、行業主管、鄉村共管的要求,建立完善資產管護、收益分配制度,確保扶貧資產持續發揮效益。加快完善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新改建一批重點飲用水水源工程,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五基”行動。
四、推進機構與工作銜接
推進各級扶貧機構整合重組,建立決策議事協調工作機制,將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推進重大政策、重大行動和重要工作。全面實行義務教育“雙線控輟保學”責任制。實施基層醫療衛生人才計劃,開展“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培養計劃,積極申報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計劃。健全脫貧人口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對全市所有行政村開展房屋安全隱患排查,建立臺賬,及時消除。堅持開展科技特派員、產業指導員選派,確保全市所有行政村每村產業指導員或科技特派員不少于1人。開展縣、鄉、村三級黨組織鄉村振興輪訓,支持各地建設鄉村振興培訓教育基地。
第三節 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
一、發展壯大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
以“技術扶優、設施扶強、主體扶壯、規模扶大”為方向,從解決一家一戶的脫貧問題,向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建設發展。深化提升脫貧地區特色種養、光伏、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產業發展,以產業振興實現強村富民。
二、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
實施脫貧村鞏固提升工程,開展“特色產業培育壯大”“民主法治新村創建”“美麗鄉村建設示范”三大活動,推動脫貧地區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等方面協同發展。加快脫貧地區急缺技術人才引進,加強鄉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選拔、培育和使用,加大致富帶頭人創業扶持力度。全力實施扶智、扶志、扶制、扶治、扶支等“五扶”行動,加強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宣傳與引導。持續開展脫貧地區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生態環境系統治理與修復。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繼續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
專欄8-2脫貧地區振興發展行動
1.脫貧村鞏固提升工程。實施特色產業培育壯大活動,集中資源支持茶葉、蔬菜、中藥材、優質稻米、特色淡水產品、油茶、竹、桂花等產業發展,建立健全“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模式,構建穩定訂單關系。實施民主法治新村創建活動,提升基層法治水平。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活動,符合條件的廁所改造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推進村莊“四旁”植樹、農田林網和庭園林、“灣子林”建設。
2.脫貧地區人才振興工程。持續開展‘一村多’‘一村醫’培養計劃,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按照一村培養一名大學生、一名村醫、一名后備干部、一名致富帶頭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每年定向培養200名左右適應鄉村基層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急缺人才。加強鄉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選拔、培育和使用,已脫貧村每村培育不少于5人,對有培訓意愿的創業致富帶頭人每年組織創業培訓不少于1次。加強創業致富帶頭人扶持,對于符合創業擔保貸款政策要求的,優先給予創業擔保貸款支持。
3.脫貧地區組織振興工程。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堅持黨建引領,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對脫貧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村(社區)、集體經濟薄弱、年經營性收入較低的村全覆蓋選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各縣(市、區)選擇一批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選派第一書記或工作隊,將美麗鄉村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各類示范村、試點村作為重點,可采取‘一帶多’的方式,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對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按照常態化、長效化整頓建設要求,繼續全覆蓋選派第一書記,對于整頓任務較重的村,可選派第一書記或駐村工作隊;對其他類型村,各地根據實際需要作出選派安排。每支工作隊不少于3人(1名隊長、2名隊員)。每個幫扶部門只幫扶1個村,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全面增強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振興工作能力。市本級幫扶村,每年從銜接資金中給每個工作隊安排20萬元作為產業項目資金和工作經費;各縣(市、區)幫扶村,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和財力情況安排資金。
第四節 提升農民增收致富能力
一、拓展農民收入增長渠道
加快將集體資產量化到成員,提高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多渠道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鼓勵龍頭企業重心下沉,把產業鏈主體留在鄉村,把價值鏈收益主要留給農民,引導農村居民運用農業農村資源和現代化經營方式增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調節力度和精準性,構建農村低收入群體保障體系,提高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待遇水平。
二、深化高素質農民培育
進一步落實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育長效工作機制。擴大職業學校、農業院校覆蓋范圍,提高農村學生高等教育入學比例。以職業學院(校)研究機構為基礎,掛牌建設一批培訓機構、實訓基地,引導市場主體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育。建設高素質農民教育網絡平臺,開發精品教學資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推進線上線下培訓融合發展。探索高素質農民職稱評定,完善人才認定政策和辦法,評選一批“田秀才”“土專家”“帶頭人”。到2025年,全市農村實用人才達到4萬人以上。
三、加大農民創業就業支持力度
落實就業服務、人才激勵、教育培訓、資金獎補、金融支持、社會保險、用地保障及稅費、租金減免等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加強農村勞動力勞務對接和技能培訓,建設一批返鄉創業示范園,培育一批家庭農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等返鄉創業就業平臺。加快通山縣、通城縣省級返鄉創業示范縣建設,打造省級返鄉創業示范園2個,認定省級返鄉創業示范項目10個。
四、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按照發展薄弱村、壯大一般村、做強富裕村的思路,強化財政保障和金融支持,多模式發展盤活資源型、產業開發型、實體拉動型、服務創收型、項目扶持型集體經濟。建立村集體經濟增長激勵機制,完善獎懲制度,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納入鄉鎮綜合目標考核和基層黨建考核內容,重點扶持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強的村,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金融支持、項目建設等工作,總結推廣現有成功模式,鼓勵探索集體增收新途徑。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全面化解村級債務,以2020年底村級債務(不含經營性債務)為基數,負債10萬元以下的村,2021年底實現債務清零;全市192個已脫貧村,2022年底實現債務清零;負債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內的村,2023年底前實現債務清零;2025年底前實現全市所有村債務清零。
專欄8-3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
1.返鄉創業推進工程。持續開展“綠色田野·我的鄉村我的產業”系列活動,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在通城縣、通山縣等地建設“回歸人才創業園”,重點做好園區資源整合、服務平臺和服務能力建設等工作,加快發展農村電商和縣鄉特色產業。
2.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采取公布培訓計劃、網上自主報名、菜單式選學、送培訓上門、訂單培訓等方式開展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和產業帶頭人培訓等,到2025年,確保各類有培訓意愿的農村勞動力都有機會接受一次相應的職業培訓。
3.村集體經濟壯大工程。
盤活資源型模式:清理村集體資產、資源,規范集體“三資”管理,對現有土地、水面等資源理清后再次發包,提高資源利用率。
產業開發型模式:鼓勵村集體帶頭創辦、領辦專業合作社,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凝聚黨員群眾力量。
實體拉動型模式:積極探索“公司+村級集體資源”發展模式,依托轄區規模企業,利用村集體閑置資源資產、農村剩余勞動力等資源,通過組建物流、餐飲和銷售等公司增收。
服務創收型模式:通過村“兩委”班子牽頭組織,搭建服務平臺,提供各類中介服務,實現村民共享實惠、集體增創收入。
項目扶持型模式:針對集體資源資產相對匱乏的貧困村,結合產業扶貧項目,由縣財政和駐村單位共同出資興辦實體產業項目。
第九章 提高鄉村善治水平,打造文明鄉村
加強基層組織規范化建設,構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不斷提高鄉村善治水平。深入開展新時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挖掘、盤活咸寧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大力培育新時代農村新風尚。
第一節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一、建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
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等問題長效機制。扎實推進村級黨組織帶頭人“百千萬”工程,實施農村基層黨建“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示范縣鄉創建行動。堅持抓鄉促村,建設組織振興紅色美麗村、“三治融合”善治示范村。試點推進黨建引領村灣治理工作,推進村灣理事會建設,常態化開展“村灣夜話”等活動。培育發展農村年輕黨員,扎實開展黨員做好事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二、推進村級組織規范化建設
建立健全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鼓勵實行目錄清單、審核備案等管理方式,制定村干部“小微權力清單”,建設“智慧村莊”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全面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規范村級會計委托代理制,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審計監督。
第二節 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一、構建新時代鄉村善治體系
深化村民自治,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創新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協商議事形式,鼓勵開展農村開展村民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婦女議事等各類協商活動。深入依法治村,持續開展法律進村工程,每村至少培育1名“法律明白人”。推廣“一村一法律顧問”模式,加強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建設,每村至少培育1名鄉村“法治帶頭人”。建立農村德治體系,注重發揮農村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作用,完善農村信用評價體系。培育鄉村治理試點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
二、加強平安鄉村建設
全面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實現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農村全覆蓋。推行“一村一輔警”機制,開展智慧農村警務室建設。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依法加大對農村非法宗教活動、邪教活動打擊力度。加強應急管理和消防安全體系建設,強化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食品、藥品、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責任,培育減災示范鄉村(社區),確保公眾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
三、加快建設“智治”鄉村
支持建立村民微信群、鄉村公眾號等平臺,推進村級事務即時公開。推廣互聯網+平安建設、互聯網+調解、互聯網+基層自治、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等模式,強化數字技術在鄉村規劃管理、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鄉村治理、人居環境智能監測、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應用。
第三節 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持續推進新風倡導工程,建設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及縣級融媒體中心等鄉村文化陣地,推進農村祠堂改建文化禮堂,引導和鼓勵村民委員會依據村規民約出臺具體約束性措施,抵制封建迷信、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建好用好村道德講堂,開展文明祭祀、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公廁文化推廣行動,培育鄂南文明鄉風,弘揚踐行厚德尚學、勇毅篤行的咸寧精神。深化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建設。到2025年,縣級以上文明村占比達到60%以上。
第四節 傳承提升鄉村文化
推進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傳統民居、文物古跡、民族村寨、農業遺址、灌溉工程遺產的保護和適度開發,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設立非遺文化展示館,加快萬里茶道、赤壁羊樓洞、明清石板街等世界文化遺產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推進村史館示范點建設,各縣(市、區)選取1—2個行政村進行示范建設。扶持培育一批民間劇團、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等文化骨干人才。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體系。各縣(市、區)及相關部門要建立起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根據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制定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協同推進規劃實施。
第二節 強化法治保障
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湖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進一步提高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發揮法律法規在鄉村振興中的保障和推動作用,推動各類組織和個人依法依規實施和參與鄉村振興。及時修改和廢止不適應鄉村振興要求的規范性文件。廣泛開展農村學法用法教育,加強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育,促進農民群眾法治素養明顯提升,力爭用5年時間,實現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覆蓋到全市每個行政村。健全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鄉村調解、縣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多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推進法律援助工作聯系點向農村輻射。
第三節 強化資金投入
各級財政要加大對“三農”工作投入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鄉村,建立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積極爭取省農發行等政策性銀行合作共建項目,協同資源和資金、財政和金融。建立產業鏈發展獎補機制,按照《咸寧市重大產業、重大項目、重大事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咸重大辦﹝2021﹞3號)要求,重點支持農業產業補鏈延鏈強鏈。建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常態化投入機制,過渡期內保持資金投入政策總體穩定。推進財政涉農資金整合,穩步提高土地出讓金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發展比例。鼓勵市縣政府加大政府債券資金對美麗鄉村建設相關項目的支持力度。完善農村支付體系,加快推進農村信用信息系統建設。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
第四節 加強人才保障
大力培養本土人才,深入實施村(社區)干部培養選聘千人計劃、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計劃,選拔配備一支“一懂兩愛”的農村工作干部隊伍。深入實施現代農民培育計劃,培養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和創新創業帶頭人。持續實施新型學徒制,培育一批鄉土文化接班人。深入實施招碩引博、選湖北·志在咸寧、大學生引進計劃等引才聚才計劃。持續開展“三鄉”工程,吸引和鼓勵新鄉賢和各界人士回家鄉興業、創業、置業。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建立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務鄉村制度,鼓勵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到鄉村和涉農企業創新創業,鼓勵地方整合各領域外部人才成立鄉村振興顧問團,支持引導退休專家和干部服務鄉村振興,支持專業技術人才通過項目合作、短期工作、專家服務、兼職等多種形式到基層開展服務活動。
第五節 做好用地保障
強化鄉村產業用地保障。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推動農業生產和村莊建設等用地復合利用。加強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支持,安排一定比例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專項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和產業融合發展,根據鄉村休閑觀光等產業分散布局的實際需要,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采取差別化政策支持新業態發展,規范光伏等復合項目用地管理,切實保障農用地可持續利用。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完善審批實施程序、節余指標調劑及收益分配機制,對利用農村限制建設用地用于發展農產品的,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
第六節 加強監督考核
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適時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和動態評估,提出規劃實施的調整依據和修訂建議。將規劃落實情況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壓實規劃實施責任。組織對全市涉農鄉鎮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情況進行年度綜合考評,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成績突出的十強鄉鎮和發展進位顯著的10個鄉鎮予以通報表揚,對排名后5位鄉鎮予以通報批評。
附錄
名詞解釋
1.“兩品一標”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
2.“三雙”扶貧模式:發展主導產業、輔助產業兩個產業,落實常規農業保險與收入指數保險兩項保險,實現物質與精神雙脫貧。
3.“四水”:廁所糞水、廚房油水、洗滌堿水、生活臟水。
4.“三通三有”:通水、通電、通氣,有芳名、有對聯、有壁畫。
5.“五線”:鐵路、公路、水體、重要節點、村灣沿線;“五治”:清、拆、改、種、建。
6.農村宗祠改建文化禮堂“十個一”:配齊一個國旗臺、一個圖書館、一個多功能室、一支文藝團隊、一支志愿者服務隊、一個紅白理事會、一套文化牌匾、一面文化墻、一個活動廣場、一套體育器材。
7.“三證一簽”:生產許可證、產品合格證、安全鑒定證、安全標志。
8.“六有家庭農場”:有合法登記注冊、有適度規模經營、有規范財務管理、有先進生產技術、有穩定主導產業、有良好經營效益的家庭農場。
9.農產品品牌培育“111”行動:打造1個區域公用品牌、10個特色農產品品牌和10個企業農產品品牌。
10.油菜“345”模式:實現畝產成本300元左右,畝產菜籽400斤,畝收益500元的目標。
11.農業科技“五五工程”:研發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50項、集成示范先進實用科技成果500項、推廣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50項、建設農業科技引領示范村(鎮)50個和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生產主體50家。
12.科技興農“515”行動:5名院士領銜,組建15個科技團隊,組織相關專家對接聯系15個重點縣市。
13.“四清四無”:清江、清湖、清船、清網;無捕撈船只、無捕撈網具、無捕撈漁民、無捕撈生產。
14.““三無”船舶”:無船名船號、無船舶證書〔無有效漁業船舶檢驗證書、船舶登記證書、捕撈許可證〕、無船籍港的“三無”漁業船舶。
15.“兩精兩減一增效”:精準施肥、精準用藥,減少化肥施用量,減少農藥施用量,增加經濟效益。
16.“雙安雙創”: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
17.“雙隨機一公開”: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18.“三項制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
19.“路衍”經濟:交通運輸與文化旅游、現代農業、工業園區、現代物流、交通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等相關產業融合的新經濟發展模式。
20.“四亂”:亂拋亂灑、亂堆亂放、亂倒亂排、亂埋亂葬。
21.“四員一崗”:農村保潔員、生態護林員、河湖庫巡查員、農村道路護路員、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隊。
22.“評四美”:評選最美鄉鎮、最美村灣、最美庭院、最美鄉親。
23.“一長兩員”:河湖長、監督員、保潔員。
24.小微水體“三無”:污水無直排、水面無漂浮物、周邊無垃圾。
25.廁所革命““五個一批”工程”: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統籌推進一批、資源化利用試點一批、長效管護試點一批。
26.廁所革命“五大攻堅行動”:統籌規劃、全面建改、管理提升、示范引領、文明如廁。
27.“三權”:承包地農戶承包權、宅基地資格權、集體資產股權。
28.“兩權”: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
29.“十員”:村級保潔員、綠化護林員、河庫管理員、鄉村道路維護員、森林防火員、基礎信息統計員、鄉村水電保障協管員、村級公用設施管護員、鄉村綜合治理網格員、村務協管員。
30.村級“十有”:有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穩定集體經濟收入,有不低于300平方米的農村綜合服務場所,有硬化的通村主干道,有客車停靠點,有合格的衛生室,有安全合格的飲用水,有合格完備的生活垃圾收集設施,有合格衛生的公共廁所,有合格規范的電力、通信、有線電視線路架設,有與農村生活相適應的大中型清潔能源工程。
31.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五基”:強化基本產業,基本就業,基本公共服務,基本社區管理,基層組織建設。
32.“百千萬”工程:百名示范、千名領先、萬名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