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免费高清视频完整版,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今天是:
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正文

2021年咸寧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的報告

索引號 : 011337637/2022-00533 文  號 :

主題分類: 農業、畜牧業、漁業 發文單位: 咸寧市農業農村局

名 稱: 2021年咸寧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的報告 發布日期: 2022年01月07日

有效性: 有效 發文日期:

近年來,咸寧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動五大振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人才隊伍日益壯大,鄉風文明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基層組織不斷夯實。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聚焦產業發展,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強鏈延鏈補鏈。一是把產業規劃做實。圍繞茶、蔬菜(蓮)、生豬(雞禽及蛋制品)、中藥材、特色淡水產品、油茶、竹、桂花等8大產業,建立“一條產業鏈、一名市領導領銜、一個牽頭單位負責、一個工作專班推進、一個工作機制貫徹、一個專家團隊指導、一名縣級干部聯絡”的聯席機制。正在編制評審《咸寧市“十四五”茶產業發展規劃》《咸寧市養殖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以及桂花、中藥材產業規劃。印發《關于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實施意見》,力爭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300億。二是把產業品牌做強。推動組建茶產業發展研究院,邀請中國工程院劉仲華院士等一批知名專家擔任院長或顧問,由市政府頒發聘書。申報建設湖北省桂花產業研究院,舉辦中國桂花文化論壇,啟動全市桂花資源普查,向農業農村部申報“咸寧桂花”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聯合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制定茶葉、中藥材標準體系,發布《赤壁青磚茶》7個團體標準。成功舉辦2021“一帶一路”赤壁青磚茶產業發展大會,赤壁市政府與華潤赤壁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工作組、卓爾智城集團、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共同簽訂茶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簽約金額115億元。三是把產業服務做優。連續三次召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座談會,面對面與企業研究問題、解決困難。設立企業金融服務方艙,報送3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計7.3億元的貸款需求。重新啟動“畜牧貸”工作,計劃年投入貸款資金8000萬元。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對全市所有茶園土壤進行檢測,摸清土壤養分、含氟量、重金屬含量,獲取樣本385個,相關指標已檢測完成。四是把產業鏈條做長。市領導掛牌督辦,集中力量和資源,抓好茶葉、楠竹、生豬、特色淡水產品等產業鏈建設。新增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9家、市級31家,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總數達到265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61家)。扎實推進5000萬羽肉雞養殖全產業鏈建設,新建羽禽類高效養殖小區7個。推行企業+農戶+基地模式。溫氏集團發展“公司+農戶”肉雞合作養殖模式,帶動300多農戶戶均增收10萬元。全力推動茶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九井峰生態茶園、青港白茶三產融合產業園等茶旅融合項目8個,打造“紅色茶鄉旅游精品線路”11條。全市共發展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476家,培育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家、省級24家、市級47家。

(二)聚焦生態保護,全面提升鄉村宜居指數。一是打好生態示范創建攻堅戰。全市累計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鄉鎮51個、國家級生態村2個、省級生態村475個。創建“四好農村路”國家級示范縣2個、省級示范縣3個,省級示范鄉鎮10個,行政村硬化路通暢率100%,通客車率100%。完成營造林任務14.63萬畝,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二是打好美麗鄉村建設持久戰。大力開展五線五治“百日攻堅”“百日提升”“百日鞏固”三大行動,持續推進廁所革命三年攻堅,累計完成農戶無害化廁所建改20.31萬戶。新建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8座。申報2020年度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41個和整治村161個。建成G107赤壁段、幕阜山旅游公路等一批示范路段,打造白水村、寶塔村、熊家灣村等一批美麗村灣,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得到農業農村部高度肯定。三是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市地表水國控考核斷面(水域)水質優良率91.7%,省控考核斷面(水域)水質優良率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組織申報農村污水、黑臭水體治理項目11個,爭取中央環保專項資金項目4個、資金4422萬元,納入中央專項資金儲備庫項目5個。崇陽縣被生態環境部批復為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綜合試點縣。省考耕地土壤污染修復目標任務提前完成。通城縣成為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全國共5個)。四是打好長江禁捕陣地戰。圍繞“船、捕、販、食、轉”,統籌推進全市長江禁捕退捕工作。登記退捕漁船1854艘,拆解處置率100%。切實做好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退捕漁民100%得到安置就業。扎實推進長江禁漁“天網工程”建設,實現禁捕水域視頻監控全覆蓋,全省現場會在咸寧召開。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54艘,清理違規網具5386張(頂)。

(三)聚焦人才建設,全面激發鄉村發展活力。一是引進一批農業領域高端人才。認定國家級、省級、市級以及其他高層次農村實用人才653人,引進碩士、博士緊缺專業人才84人。二是培育一批農村實用專業人才。深入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試點推行“一村多”中高職貫穿培養,共招錄學員380名。連續四年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計劃”,今年招錄學員101名。開展農民合作社專項培訓班,共培訓農民合作社理事長80人。三是選用一批專家科技人才。主動對接院士專家、“科技副總”“博士服務團”33人到基層一線開展服務。組織開展“科技特派員”“桂鄉農匠”“百名醫療專家下基層聯鄉鎮”等活動,選派市級科技特派員50人,推廣新技術108項,推廣新品種98個,幫助解決技術問題472個,培訓農民13854人次,促進科技成果轉化48項。選派200余名專家人才到各類企事業單位和農村一線助力鄉村振興,為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注入人才力量。四是培訓一批就業人才。采取“送培訓下鄉”方式辦班到村、培訓到戶、技能到人,幫助脫貧勞動力掌握一定職業技能,促進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自主創業。有序組織有就業意愿的14.8萬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同比增長4.2%。提供公益崗位18277個,通過60家扶貧車間和11家扶貧龍頭企業帶動脫貧人口3941人實現就地就業。

(四)聚焦組織保障,全面夯實鄉村振興組織基礎。一是建強鄉村振興戰斗堡壘。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在全市24個鄉鎮組建農村聯合黨委24個,帶動81個村(社區)、8家本地企業抱團發展。開展專項巡察,制定“一村一策”,推動388個問題整改銷號,73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全部整頓轉化到位。積極推進紅色美麗村莊示范,推進3個全國試點、1個省級試點、6個市級試點村建設。二是選優配強鄉村振興基層帶頭人。有序推進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在市縣鄉機關企事業單位選拔“派聘書記”132名。扎實開展村(社區)“兩委”成員及后備干部“紅色體檢”,調整撤換不合格村(社區)“兩委”成員48人,其中村黨組織書記6人。健全常態化駐村幫扶工作機制,選派667支駐村工作隊、2263名駐村工作隊員和916名第一書記到村工作。三是夯實鄉村振興基礎保障。今年市級財政共投入資金2350萬元,各縣(市、區)按規定落實配套資金約2億元,用于保障村干部待遇、村級辦公和黨組織活動順利開展。持續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示范工程,市級財政預算資金220萬元,對集體經濟發展成效較好的示范鄉鎮和示范村進行獎勵。四是積極推進村級債務化解。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建村級經濟組織943個。制定《咸寧市化解村級債務五年行動方案》,組織召開全市村級化債工作推進會議,在15個村開展試點。全市245個10萬元以下債務村全面實現債務清零。

(五)聚焦鄉風文明,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一是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創建縣級以上文明鎮56個,縣級以上文明村471個。目前共有全國文明鎮4個,全國文明村7個,省級文明鄉鎮11個,省級文明村17個。扎實推進農村紅白理事會(鄉賢理事會)建設,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印發《咸寧市宗族祠堂建設專項整治工作方案》,1338所宗族祠堂變身紅色陣地。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覆蓋率達100%。新建改擴建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1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660個、文體廣場210個。二是深入開展平安鄉村建設。制定《關于加強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實施方案》《綜治網格化平臺數據接入規范》和《2021年咸寧市綜治(網格)中心工作實施方案》。組織網格員業務培訓17場,培訓700余人。以通山縣為試點,全覆蓋推進“一村(社區)一輔警”制度,全市共選聘村(社區)輔警1000余人,實行常態化治安巡查巡邏,協助村組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社會治安防控、群防群治隊伍建設。三是建強農村法治體系。咸寧市人民調解中心項目被命名為“湖北省第一批法治政府示范創建項目”。規范建成鄉鎮人民調解中心42個,建成村(社區)人民調解中心533個,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4693件,調解成功率96.5%。建成村(社區)法律顧問室1071個,今年累計接受咨詢14985人次,辦理援助案件3789件,群眾好評率達到99.5%以上。四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制定《咸寧市關于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實施意見》,建立編制、人社、財政、教育等部門參與的工作聯動機制。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100%,初中三年鞏固率100%。建立城鄉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發放城鄉低保資金3.2億元。全市統籌220萬元購買 “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建立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的“三項制度”,農村飲水安全設施運行良好,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9%。完成全市575個村莊的規劃編制,其中“多規合一”的實用型村莊規劃500個。打造現代農村流通體系,發展農資、煙花爆竹、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再生資源等連鎖經營網點3239個,連鎖企業29個,村級綜合服務社970家,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制定《中共咸寧市委、咸寧市人民政府關于打造農業特色產業增長極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全面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出臺《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實施方案》,安排部署我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制定《關于推動全市產業扶貧(產業振興)的實施意見》《關于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十九項重點措施,確保政策銜接穩定。

二是強化項目帶動。建立“一名市領導、一個牽頭部門、一個工作專班、一套協調機制、一筆專項經費、一定五年”抓落實的“六個一”工作機制,將茶產業、養殖產業、楠竹產業、特色淡水產品產業作為重大產業和項目加快推進。

三是強化督辦考核。對標全省鄉村振興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辦法,修訂完善我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細則。以督查倒逼工作落實,確保政令暢通,全年開展專項督辦檢查4次,暗訪調研2次,實地走訪縣直單位50家、鄉鎮24個、企業36家、新型經營主體72個。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我市推進實施鄉村振興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存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品牌不響,農村實用人才匱乏等短板。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強化五級書記抓振興責任,推進農村經濟全面振興,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農民生活全面富裕。

一是以工業化思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圍繞8大農業主導產業鏈,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千百十”提升工程,每個產業培育1—2家細分行業領軍企業、5—10家加工型龍頭企業、20家成長型龍頭企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300家。通過政策引導、政府推動、主體培育、品牌建設,集中釋放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促進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壯大。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切實抓好趙李橋鎮、柳山湖鎮、官橋鎮、大畈鎮產業強鎮建設,持續加強大坪鄉中藥材、桂花泉鎮雷竹、潘家灣鎮蔬菜產業、賀勝橋鎮肉雞產業的培育,積極申報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項目,推進農業產業集聚發展。聚焦茶、蔬菜、中藥材3個優勢產業,以赤壁青磚茶、嘉魚蓮藕、通城中藥材為重點,積極爭取納入國家和省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項目。

二是以政策體系為抓手,積極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借鑒脫貧攻堅經驗,建立健全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政策體系,積極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脫貧摘帽地區走向全面振興、共同富裕。

三是以城鄉融合為重點,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進一步抓實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立健全黨組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廣泛開展各種文明創建活動,推進清廉村居建設,選樹文明典型,倡樹文明鄉風,提升文明水平。不斷完善鄉村公共服務設施。

四是以督導考核為導向,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繼續把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實行一季度一督辦、一季度一通報。及時調整、完善、充實各地鄉村振興工作領導機構,配齊、配強人員力量。